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文学艺术 » 正文

奉橘与送梨(王太生)

发布日期:2022-08-06  来源:《读者》  作者:王太生  浏览次数:293
核心提示:东晋时,有人在橘子成熟时,选了三百枚,送给远方的朋友,并附了一封简短的信:“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写信人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世事真是如此巧合,王献之亦有《送梨帖》:“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这两个人说的都是客气话。家乡的橘和梨压弯了树枝,摘一些送给朋友,聊表心意。传统农耕时代的丰收季节,不但文人间相互馈赠,普通人

东晋时,有人在橘子成熟时,选了三百枚,送给远方的朋友,并附了一封简短的信:“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写信人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

世事真是如此巧合,王献之亦有《送梨帖》:“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

这两个人说的都是客气话。家乡的橘和梨压弯了树枝,摘一些送给朋友,聊表心意。

传统农耕时代的丰收季节,不但文人间相互馈赠,普通人之间也很慷慨大方。

一个住在城里的人,也或多或少会感受到乡村丰收的讯息。

小时候,水稻收割季,忙过农活,乡下的亲戚上门来了,送来一袋刚刚碾轧的新米。农人不会写“送米帖”,那些心意和诚意都写在脸上。一袋米,沉甸甸的,新米煮粥,吃起来真香。

话题再回到两位书法大家的《奉橘帖》与《送梨帖》上。

《奉橘帖》所说“奉橘三百枚”,是送给亲友的。虽然“奉橘”二字已损,但仍可依稀辨识,主人的情意犹存,千年不散。

梨树南北皆有,主人从树上摘下果实,望着远处的山和天空,与朋友说些送梨之外的家常话。

一千五百年前的橘与梨,早被吃掉或烂掉了,果核又回到泥土发芽长成树,花与果,生死轮回。那些宣纸上的字,从此留下。

秋天是收获与馈赠的季节。普通人给亲友送一件东西,会托人顺路捎去,不会写便条。留帖,是文人之间的雅趣。

在我的家乡,没有成片的橘林。所能见到的橘树,长在庭院一隅,秋天结果,只作观赏。虽无法奉橘,但可送大米、银杏、红薯、鱼与螃蟹,我如果学古人,可写纯朴厚道的“奉薯帖”、妙趣横生的“送蟹帖”。

这个世界的人情之美、拳拳心意,应该还有很好的“送鱼帖”“送豆帖”“送瓜帖”……这些纯美的心意书帖,写在过往的时空里,或在路上,即将抵达,将一个季节的耕种与生长,写在纯美的宣纸上。

《奉橘帖》与《送梨帖》,若干字,轻轻念。三百枚橘子和梨,挥之不去。主人的情意留在帖上,历经千百年,墨迹未干。

(摘自团结出版社《人如青苇》一书)

“学习强国”学习电台 许雅婷朗诵

责任编辑:王雨萌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