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理论与探索 » 正文

做好“土特产”文章 绘就乡村产业振兴美好图景

发布日期:2023-01-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宋圭武  浏览次数:271
核心提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什么是“土特产”?一般而言,“土特产”是指来源于特定区域,依据本地气候、土壤、水质、历史人文传统、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所生产的品质优异的农产品或加工产品。狭义的“土特产”一般指当地的农林等特产,广义的“土特产”还包括手工艺产品等众多具有本地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什么是“土特产”?一般而言,“土特产”是指来源于特定区域,依据本地气候、土壤、水质、历史人文传统、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所生产的品质优异的农产品或加工产品。狭义的“土特产”一般指当地的农林等特产,广义的“土特产”还包括手工艺产品等众多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

做好“土特产”文章,对推进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从供给方面看,做好“土特产”文章,有利于发挥本地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生产要素可以得到优化配置。《齐民要术》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从需求方面看,“土特产”既“土”又“特”,提供了多元化的优质消费产品,能全面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效用,市场需求空间广阔。

做好“土特产”文章,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一个地方的“土特产”往往是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长期匹配、协调发展的结果。“土特产”常常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其生产大多已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一种稳定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土特产”不仅体现了自然要素之间的均衡,也体现了自然和社会要素之间的均衡,是天、地、人“三才”和时宜、地宜、物宜“三宜”的有机结合,天人合一的品格很鲜明。

做好“土特产”文章,是弘扬农耕文化的有效途径。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特产”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土特产”不仅是一种自然产品,更是一种社会产品和文化符号,也象征着一种乡愁。文化是“土特产”的魂,是“土特产”的精神内涵。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多,“土特产”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以甘肃为例,多元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加之省内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优质“土特产”品种便十分丰富。如兰州百合,色泽洁白如玉,形大味甜,肉质肥厚细腻;如陇南武都的花椒,正所谓“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

做好“土特产”文章,需要全面统筹考虑。第一,需要与守好国家粮食安全和防止大规模返贫两个底线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慎重考虑国家粮食安全大问题,又要全面考虑农民增收问题,统筹协调推进粮食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第二,“土特产”产品一定要确保质量。质量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要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进一步提高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水平。第三,“土特产”一定要原汁原味、要有自己的特色,不然就谈不上“土”“特”。对此,应牢固树立品牌意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将“土特产”产业发展和弘扬农耕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和保护好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厚培“土特产”产业发展的人文与自然基础。

做好“土特产”文章,需要做好规划,防止盲目无序扩张。一方面,要和人才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养乡村“土专家”,在职称、收入等方面,给“土专家”多一些倾斜政策。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财政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越是优质的“土特产”,越是市场需求大的“土特产”,越要加大支持力度。

做好“土特产”文章,需要发挥好党的全面领导作用。“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要把真正懂“三农”、爱“三农”的干部选拔到乡村振兴第一线,把发展“土专家”业绩纳入乡村干部考核指标,督促乡镇一级干部和村一级干部做好“土特产”文章的直接执笔人,切实负起责任、做好相关工作,领导广大群众绘就乡村产业振兴美好图景。

〔作者系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二级教授〕

责任编辑:鲁建滔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