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理论与探索 » 正文

守护百姓“米袋子” 科技助力水稻种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1-10-13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作者:王跃星  浏览次数:281
核心提示: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三江平原腹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当地出产的米油豆奶等各类农产品摆满展台。习近平走近前去,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近年来,我国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三江平原腹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当地出产的米油豆奶等各类农产品摆满展台。习近平走近前去,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再上新台阶,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压舱石。水稻种业发展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对于端稳中国碗、装满中国粮至关重要。

一、我国水稻种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全国超六成人口以稻米为主食,85%以上的稻谷作为食用消费。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广、产量高,2020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4.51亿亩、总产量2.12亿吨,分别占粮食作物的25.8%和31.6%,总产量已连续10年稳定在2亿吨以上。高产育种水平居世界前列,年均省级以上审定品种超过1500个。全国平均亩产稻谷达470公斤,良种在单产提高中的贡献率超半,是提升水稻产量的核心要素。发展水稻种业,对保障国家粮食绝对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我国水稻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较为完善。我国是亚洲栽培稻起源地之一,种质丰富多样。通过全国性大规模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征集及多次专项考察搜集,截至目前,国家农作物种质长期库、中期库保存各类水稻资源近9万份,已基本建立起国家级和省级、短中长期、原生境和异生境保存相结合的种质资源安全保存体系,为水稻育种与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传统水稻育种技术创新能力强。我国传统水稻育种长期走在世界前列。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水稻矮化育种取得突破,育成一批综合性状良好的高产矮秆抗倒品种;1973年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并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实现我国水稻单产的第二次飞跃;杂交水稻是中国水稻科技中最具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于199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粮食短缺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首选技术。1996年“中国超级稻研究”重大项目启动,育成并推广了一批单产大幅提高的超级常规稻和超级杂交稻,超级稻品种先后于2000年、2004年、2011年实现百亩方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目标,带动我国水稻单产从400公斤左右提高到450公斤以上。

我国水稻品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较完善。作为首批被列入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的植物种属之一,近年来,国家级和省级水稻品种区试、绿色通道试验、联合体试验并行发展,参试渠道多元、品种类型多样,审定品种数量快速增加。

水稻种业不断发展壮大。经营水稻业务的隆平高科、丰乐种业等企业先后在A股市场成功上市,打开种业市场,为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时,种子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优质不育系、恢复系制种面积持续扩大,常规稻繁种和杂交稻制种单产稳定增加,制种结构不断优化。

二、我国水稻种业发展的差距与不足

近年来,尽管我国在水稻新基因发掘、新品种选育等领域不断创新实践,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在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新兴交叉领域技术创新不足,缺乏国际竞争力。

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不足,缺乏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水稻种质。我国水稻种质资源表型和基因型精准鉴定评价仍处于起步阶段,表型精准鉴定规模小、系统性不足,基因型精准鉴定缺乏针对性、不能覆盖全基因组,超过九成的种质资源仍未经过深度鉴定,绝大部分已克隆的重要农艺性状基因仍停留在实验室使用阶段,育种利用低。缺乏具有重大育种应用前景的优异种质,突破性品种育成极少,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

生物育种关键技术仍需不断突破,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较大差距。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设计和人工智能育种等新兴交叉领域技术研发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缺少重大突破性理论成果。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德国拜耳公司等先后实现了大面积机械化制种,但国内未实现大规模产业化。

种业管理体系改革不断推进,但商业化育种实力有待提高。我国不断改革品种管理制度,开通品种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并按照绿色发展要求调整审定标准,促进水稻种业绿色健康发展。但总体上看,尽管商业化育种得到较快发展,但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能力不强,竞争力较弱;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规模化的商业育种体系尚未建立,未能将良种培育从“偶然”变为“必然”,从科研到生产经营的产业链条脱节。

种子企业多,但竞争力较弱、“走出去”较难。水稻种子经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盈利能力弱,缺乏真正做核心品种研发的种子企业。目前,全国以稻种经营为主的企业达到上千家,而其中资产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20余家,特别是种子企业经营品种同质化严重,种子库存高,积压严重,经营风险较大。杂交稻制种机械化水平低,制种成本较高,稻种出口规模较小,而国外跨国公司不断通过收购、并购各主产国杂交水稻公司,大力开发全球杂交水稻市场,导致我国水稻种业“走出去”难度加大。

三、取得的主要经验

推进品种选育协作攻关。我国水稻矮化育种、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稻育种,均是在国内外水稻育种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由一大批代表性科学家和育种家在相关部委、中国农科院组织下,开展全国大范围协作攻关而获得成功,如杂交水稻获得国家发明奖的第一完成单位是中国农科院、第一完成人是袁隆平。

深化种业权益改革。2014年,水稻作为试点作物参与种业权益改革,水稻种业企业与科研、高校等研究机构合作增多,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增加,有效促进科企合作、平台共建、成果共享,促进人才流动和成果转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种业权益改革还推进了种业人才分类评价,充分调动基础性公益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推进水稻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国家水稻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单位试行水稻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并在全国水稻育种科研、教学与种业企业推行。按照该制度,若获得新品种权的水稻品种属于实质性派生品种,即遗传相似系数大于92%且其原始品种也已获得授权品种,则实质派生性品种育成单位向原始品种权利人分享获益分成。

四、几点思考

加强政策扶持与财政投入。促进水稻知识产权保护从品种层面上升到基因层面,提高优势水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加强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种质资源保护与发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性品种选育研究投入。鼓励杂交水稻种质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海外种业投资出台落实加大贷款利息补贴、出口退税、免税等扶持政策。

加强水稻优异种质创制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强国内外优异水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鉴定评价,规模化发掘、精准鉴定、创制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材料;加强水稻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全基因组选择、智能设计育种等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实现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完美结合,保持水稻育种技术领先优势。着眼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资源共享与协作攻关,培育满足国家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突破性水稻新品种。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发展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和以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公益性研究体系共同组成的现代水稻种业育种体系。鼓励种业企业与科研单位以知识产权权益分配为纽带,加快人才、技术、资源、成果流动,提升育种创新能力,打造多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稻种业龙头企业。加强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高标准建成水稻“南繁硅谷”。改善生产条件,建立起一批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的制种、加工基地。

新时代新征程,水稻种业发展任重道远。我们要有历史耐心与战略定力,立足国情、放眼全球、展望未来,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高水稻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稻农增产增收和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让中国百姓的“米袋子”拎得更稳、更安心!

(作者王跃星研究员,系中国水稻研究所超级稻育种创新团队首席)

责任编辑:唐可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