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理论与探索 » 正文

强化育种体系建设 破解肉牛种业瓶颈

发布日期:2021-10-14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作者:李俊雅  浏览次数:466
核心提示:我国肉牛产业起源20世纪90年代,虽然产业基础薄弱,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牛肉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几十年来牛肉市场一直处于刚性需求,市场规模超过5600亿元。为满足消费市场强劲需求,我国通过引进国外专用肉牛品种改良国内地方黄牛,快速提高了产肉量。其间,虽然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一定程度满足了市场需求,但

我国肉牛产业起源20世纪90年代,虽然产业基础薄弱,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牛肉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几十年来牛肉市场一直处于刚性需求,市场规模超过5600亿元。为满足消费市场强劲需求,我国通过引进国外专用肉牛品种改良国内地方黄牛,快速提高了产肉量。其间,虽然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一定程度满足了市场需求,但地方黄牛群体数量急剧下降,形成了产业主要依靠杂交群体、种源依赖进口的局面,甚至主导品种65%的核心种源依赖进口。

一、我国肉牛种业发展现状

本世纪初,国内肉牛行业意识到,产业要实现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良种作为支撑。此后,肉牛育种技术体系和地方良种资源保护体系开始推动建设。农业农村部实施了全国肉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种业提升工程及联合攻关项目,肉牛种业加快发展,种群供种能力有所提高,缓解了种源依赖进口的势头。

(一)确立了地方资源有效保护模式。具有种质特色的渤海黑牛、延边牛、秦川牛、夷陵牛、滇中牛等地方品种得到了产业化开发,初步构建了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开发与创新相融合的新格局。形成了“以保为先、以用促保、保用结合”的特色肉牛产业发展模式,为民族种业振兴和种质资源保护开发探索出了系列有效模式。

(二)技术体系对种业支撑能力增强。形成了育种技术体系的雏形。建立了国家肉牛育种数据库,构建了性能测定和数据收集、传输网络,数据收集准确度逐步提高,随着遗传评估技术进步和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技术对种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遗传评估结果对种牛及冻精价格影响初显。此外,技术队伍建设较好的种业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强。

(三)育种联合攻关初见成效。在农业农村部的统一领导下,针对我国肉牛种业存在的共性、突出问题,2019年启动了畜禽重点品种联合攻关,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科研单位为支撑的联合育种机制,主导品种种群遗传进展明显加快。

(四)种业发展支撑条件逐步完善。在农业农村部持续实施了多年的良种工程项目基础上,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规划并指导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或完善了一批国家级肉牛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公牛站、育种场的硬件设施,提高了种群供种效率,有力促进了种业发展。

二、种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虽然我们在肉牛种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庞大的产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主导品种65%的核心种源依赖进口,种业整体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一)种业基础薄弱,供种能力不能满足要求。目前全国涉及肉牛的36家公牛站存栏采精公牛3403头,主导品种采精公牛65%来自国外种质。几个主要品种的供种核心群母牛群不足万头,选育规模小,难以生产高遗传水平公牛。

(二)技术体系仍需加强,技术设施亟待完善。群体遗传进展依赖于强大的育种数据库支撑,肉牛业发达国家的每一个主导品种都有5万~60万头不等规模的育种群,每个品种可以收集20万~100万条的性能数据,种公牛的选择强度高达0.5%,甚至千分之一,大大加快了群体遗传进展速度。在高水平种群的基础上,建立品种性能测定站,筛选杂交组合,充分利用杂交优势提高产业生产水平和效率。我国育种数据库的50个品种仅有38万条数据,育种水平和产业生产效率落后。

(三)缺乏有效顶层设计,没有长效机制。动物育种是长期稳定持续的过程,一旦停止将前功尽弃,特别是牛这类大动物育种具有周期长、遗传进展慢的特点,育种工作需要久久为功才能推动种业快速稳步发展。长期以来,育种科技的政策与项目支持一般是3~5年的设计周期,难有突出效果,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

(四)产业成熟度差,对种业牵引作用不强。种业是产业的基础和支撑,种业强方能强产业,种业服务于产业,不能独立与产业之外。我国肉牛产业市场需求复杂多样,区域特征明显,但现有的肉牛分割和牛肉分级标准不能有效指导育种和生产,导致市场对种业拉动乏力,不利于产业与种业的相互拉动和促进。

三、加快推进我国肉牛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围绕我国肉牛种业,要加强全国布局,技术上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发展上做好统筹,坚持产业导向和市场导向,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打好畜禽种质资源保存的基础。虽然我国肉牛市场供给吃紧,但多元化势头亦明显,优秀地方良种的保护开发利用是未来肉牛业乃至畜牧业的重中之重,加大攻克先进保存技术难关的力度。强化资源鉴定和发掘技术研究,提升优异种质发掘利用的整体水平。

(二)提升和完善育种技术体系。加大性能测定范围和支持力度,夯实育种数据基础,完善国家肉牛育种数据库,加快以基因组选择为代表的先进实用育种技术研发,加快传统育种技术的升级换代,升级育种技术水平及平台,培养壮大育种技术队伍,充实加强技术体系建设。

(三)强化顶层设计,突出重点,优化布局。从抓主、抓重、保安全的主体思路出发,国家统筹,优化种业布局,重点抓好“两头牛”的选育工作。一是做好占我国市场主体的几个主要品种的育种工作,解决生产主体供种不足的问题。二是要推进地方品种选育工作,逐步解决市场多元化需求问题。建立动物育种长效机制,设计长周期支持计划,以确保育种成效。同时探索“动物育种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形式的长效支持模式,以适应大动物育种的长期持续特点。

(四)进一步加强种业支撑条件建设。加强资源发掘评价和育种科研条件能力建设,在以往繁育体系支撑条件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技术和能力支撑力度。围绕种业强国建设目标,聚焦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测试评价和良种繁育四大环节,重点落实“十四五”种业提升工程项目规划,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肉牛种业条件支撑工程,特别是要新建和完善肉牛遗传资源保种场(库、区)、国家牛遗传资源库和还原库(场)、遗传评估中心、品种性能测定站等肉牛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必备设施和支撑条件。(作者李俊雅,研究员,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首席)

责任编辑:张鹏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