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科技 » 病虫灾害防治 » 正文

把“罕见应对”变为“常态应急”——从我国今年北涝南旱看北方地区地灾防治

发布日期:2021-11-04  来源:曹悦妮  作者:i自然  浏览次数:426
核心提示:说起山西,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煤,但2021年的这场罕见秋汛又让人们对山西增添了另一重印象。国庆假期以来,山西多地遭遇时间久、范围广、强度大的降雨天气,最大降水量达285.2毫米。受强降雨影响,山西境内37条河流发生洪水,175.71万人受灾。多地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率陡增,让山西有些措手不及。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虽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

说起山西,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煤,但2021年的这场罕见秋汛又让人们对山西增添了另一重印象。国庆假期以来,山西多地遭遇时间久、范围广、强度大的降雨天气,最大降水量达285.2毫米。受强降雨影响,山西境内37条河流发生洪水,175.71万人受灾。多地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率陡增,让山西有些措手不及。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虽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但说是“十年九旱”也毫不夸张。这一猝不及防的秋汛考验着山西的地灾防治和应急反应能力,也让人们再次见识了气候变化之威力。

气候变化之下,需要绷紧地灾防治这根弦的不只是山西。今年以来,河南、陕西、北京甚至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地都遭遇了不同以往的强降雨侵袭。这些不常受洪水、滑坡等灾害侵扰地区的变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随着我国降水带北移,“罕见”的极端天气可能会更加频繁地出现,成为新的常态,未来北方地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地灾防治形势。

坦率地说,相对于南方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应对连续强降雨的实战经验相对较少。在地灾防治方面,制度体系、基础设施、监测预警和应急速度、民众防灾避险意识等都有待进一步健全或提升。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把“罕见应对”变为“常态应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新课题。

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地灾防治体系建设,织密地灾防治责任网。比如,构建“政府主导、部门主抓、乡镇主责、村社主体”的县、乡、村、社、户五级地灾防治体系。从前期监测预警、会商研判,到巡查防守、转移避险,再到救援安置等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都要细化措施,压实责任,确保地灾防治链条顺畅、有力、有效。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制度落实、责任倒逼为手段,不断优化、细化方式方法,实现“点点有人管、处处有人抓”,逐渐形成全民参与地灾防治的良好局面。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加强地灾隐患治理,提高监测预警水平。2019年以来,自然资源部组织研发了5类普适型滑坡监测预警仪器,先后在17个省2.5万多处开展了试验示范,对97起地灾灾情险情实现了成功预警预报。结合已有的地灾群测群防体系推广“人防+技防”,提高了反应速度,让群众安全跑在了灾害前面。针对气候变化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地灾隐患的科学排查,准确布设更多隐患监测预警仪器,让我们的预警更准、更快,让我们的应急能力更高、更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上述看似老生常谈,却是面对气候变化,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需要深入思考的大问题。每一次突如其来的汛情都是地灾防治的一场“大考”,都能暴露出不少问题。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风险,我们唯有将地灾防治这根弦绷得更紧,把“罕见应对”变为“常态应急”,不断升级完善防治体系和应对措施,努力将被动避灾变为主动防治,才能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撑好“防护伞”。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责任编辑:李沛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