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百年发展及其启示

发布日期:2021-12-27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  作者:肖纯柏  浏览次数:401
核心提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指导思想历经百年发展,波澜壮阔、成果丰硕,推动党的伟大事业从苦难走向辉煌。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志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

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指导思想历经百年发展,波澜壮阔、成果丰硕,推动党的伟大事业从苦难走向辉煌。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志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内部变化和国际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文明的国家,中国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但鸦片战争后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1911年辛亥革命后,各种政党如雨后春笋般勃发,但大多由于缺乏先进的思想引领和优秀政治文化的涵养,因而难以持久、稍纵即逝。在政党丛生、政局动荡、思潮混乱的转折关头,能否选择科学的指导思想,关乎政党的生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恰在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从器物求索到制度求变再到文化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经历过各种社会思潮斗争的仁人志士,在比较甄别中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以先进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早期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成为崭新的政治力量,带动中国人由精神上的被动转为主动。由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政治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从理论形态转为实践形态,发挥了救亡与启蒙、寻求民族独立与追求社会主义的双重功能,把国家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把爱国主义与共产主义统一在一起,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的本质是科学思想立党、先进理论强党。

马克思主义不仅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而且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百年实践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二、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历程是历史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艰辛过程,也是链环性与飞跃性相统一的奋斗历程

从历史逻辑看,指导思想的发展充满了历史必然性和艰巨性,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征程是艰辛的、曲折的,有过成功也犯过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践探索和理论反思的双向过程,没有艰辛的实践就没有思想的产生,没有对实践的文化自觉和理论反思就没有思想的创新。毛泽东思想开创性地回答了如何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工人阶级政党、如何在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难题;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指导思想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主动创造的宝贵成果。

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链环性与飞跃性的发展特点。链环性是指一脉相承的连续性,既没有丢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也没有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结合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底色。飞跃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既反对封建残余和教条化,又解决新的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量的变迁,也有质的飞跃,具有理论反思的“思想之思”和实事求是的“现实之思”的特质。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呈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非均衡发展特征,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不但有高超的智慧,而且有巨大的勇气和强大的意志,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把解放生产力与解放思想统一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统一起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指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胸怀“两个大局”和“国之大者”、统筹“四个伟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回答“世界怎么了、中国怎么办”的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担当、人民情怀、文化底蕴和科学方法,彰显了中国道路和中国精神的深远影响与世界意义。

一是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这个百年奋斗主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四梁八柱;提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党的长期执政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确保中华民族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执政安全和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是千秋大计;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等等。

二是从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新时代的开创性成就,有力驳斥了“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失败论”,让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资本主义“不战而胜”的预言和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破产,让处于低潮中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高高飘扬中国旗帜。当下“中国之治”和“世界之乱”的对比表明,社会主义没有过时,更没有失败,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不仅可以救中国,而且可以发展中国,让中国强大起来。从这个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出色回答。

三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展现了强大的真理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世界谋大同的重要路径。中国道路的成功表明,“条条道路通罗马”,世界历史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单线性的。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而不以资本为主导;提出新发展理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发挥政府作用,追求共同富裕;打破“修昔底德陷阱”,走和平发展、强而不霸之路。中国道路跳出了一些落后国家依附国际资本主义、依附西方国家发展现代化的困境,开创了一条在和平共处中独立自主的自强新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百年发展的启示

守与变:继承是为了发展,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中国共产党是注重“根”与“本”的现代政党,是坚守“道”与“魂”的先进政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历经百年发展,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重大变化,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和政治本色始终不变,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始终不渝,对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毫不动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同时,世界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体,要求党的指导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善于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提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和国际力量梯度转移、历史方位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催生了新论断、新思想,这是指导思想发展的实践基础和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党的十九大以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前我们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开启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伟大实践,这些开创性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动党的事业蓬勃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知与行:化真知为笃行,以真理致善治。思想的力量来自正确的行动。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既是一种真理力量,也是一种实践力量。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重在“指导”,即把鲜活的实践经验提炼为思想理论并指导实际行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害在“化”字,即把思想内化为信仰、外化为自觉行动。具体含义有:第一,“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化的双向过程。一方面要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引领力、感召力、组织力和执行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化危为机、推陈出新。第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善于把先锋队逻辑转化为集体行动的逻辑,转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具体行动,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在一起,让群众感受到身边共产党员的人格力量。第三,做到知行合一、表里如一,化真知为笃行、以真理致善治。既不信鬼神也不信教,把为人民服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做两面派和“两面人”,而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和行动上的清白人。第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中与外:中国特色借鉴了人类文明,又丰富了世界文明。作为一种政治话语,党的指导思想是在文化交流与交锋中发展创新的。在百年征程中,我们党一方面立足中国看世界,另一方面从世界格局认知自己、完善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它扎根于中国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土壤,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借鉴并融合了世界共同价值,“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把握了历史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中国式现代化既吸取西方现代化的教训,又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既蕴含了科学世界观、有家国情怀,又顺应世界潮流、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强党之“强”,强在自立自强,维护世界和平;大国之“大”,大在大本大源,守护世界文明大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本文系2021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百年发展及其启示”(项目编号:21LLXC710YB)研究成果】

(作者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嘉兴学院基地研究员、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2021年第10期

责任编辑:赵晨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