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关于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发布日期:2022-01-13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  作者:林毅夫 赵秋运  浏览次数:1476
核心提示: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此,建议:按照各地资源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此,建议:按照各地资源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同时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完善软硬基础设施,提高法治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以破解乡村发展面临的瓶颈约束,最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发挥有效市场作用,发展比较优势产业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工作重点和关键抓手,更是基础和保障。只有发展符合当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才会保证经营主体具有自生能力而无需长期的政策扶持,才可以创造更多就业和税收,使最多的人共享发展成果,为提高生态治理能力、减少利益冲突、改进乡风文明、实现生活富裕提供物质基础。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别,各地的比较优势也不尽相同。同时,与脱贫攻坚期相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期,农村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环境等也出现了新变化。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应该立足各地要素禀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结构制宜,找准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政府因势利导,将地区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有效市场是发挥比较优势的前提,要把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理念转化为经营主体的自主选择,必须在农村建立有效的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市场,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各地需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探索农村要素资源的市场化运营机制,促进农村资源要素和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解决农产品市场的产销不紧密、供需关系不平衡、利益联结不稳定等问题;运用新的科技手段(例如互联网平台)来帮助农村,把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好地与最终消费者对接,更好地实现产品价值。

二、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完善软硬基础设施,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各地将比较优势产业发展成市场中的竞争优势,需要各地政府发挥有为作用,克服市场失灵,建立和完善相适应的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环境。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之后,农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对软硬基础设施产生了新的需求,需要有为政府发挥因势利导作用,协助解决一些企业无法解决的外部性和协调问题,如完善电力、交通、通讯等硬的基础设施以及营商环境、法律制度、人力资本等软的制度安排,破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建议根据市场需求,由政府搭建平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交通、能源、农田水利、信息通讯等硬的基础设施;健全农村电商、仓储物流、金融、保险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配套,补足农村产业发展短板,切实破解乡村产业发展的障碍。

因地制宜地实施金融政策,更好地服务农村实体产业。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金融政策由“特惠”向“普惠”过渡,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贷款抵押担保制度,拓宽涉农融资增信方式。建立农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长效补充机制,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鼓励地方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各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强资本市场对乡村产业的融资支持,支持涉农企业规模化发展。

三、推动乡村治理有效,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法治是乡村治理之本,增强法治意识和提高依法治理水平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内容。

完善涉农相关立法,适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在目前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两权”抵押、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及农村“三变”改革推行和试点完成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和完善普遍适用的法律细则,推动农业农村法治体系健全,为农村现代化产业提供法治保障。

增强基层干部法治思维,提高依法治理能力,提升农村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和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乡务村务和政务财务的能力。加大普法力度,提高农村居民法治意识。加强司法宣传,开展土地承包、房屋拆迁、劳动合同等与农村居民权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宣讲活动,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通过巡回法庭等形式,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

四、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资源公平配置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乡村产业振兴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目前,城乡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还存在显著差距。进入乡村振兴阶段,要把各地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就需要政府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加大力度,从重点解决脱贫人口的教育和医疗问题,转向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下解决公共服务问题,提高农村对劳动力、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

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是直接导致农村人力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教育存在着优质资源总量不足、配置结构不平衡、供给主体较单一等问题。建议重视资源供给、转化与创生,完善社会资源支持教育的体制机制,保证教育创新要素的生长和流动。切实通过改善乡村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环境、促进教师资源流动等方式全面推进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化进程。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积极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将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改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条件,加强基层医疗工作队伍人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水平,促进乡村医疗振兴。进一步优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加速建立全民重大疾病和慢性病救助体系,推动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全国就医联网直接结算。

(作者分别系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内发展合作部主任)

责任编辑:孟文迪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