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理论与探索 » 正文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发布日期:2022-01-19  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作者:齐昆鹏 王聪等  浏览次数:435
核心提示:——科学资助机构应如何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习近平当前,在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且“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增强,科研人员向公众进行科学传播愈发重要。作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者,科研人员既是科学精神的承载者,也是科学方

——科学资助机构应如何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习近平

当前,在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且“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增强,科研人员向公众进行科学传播愈发重要。

作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者,科研人员既是科学精神的承载者,也是科学方法的践行者。他们对科学有着较其他群体而言更为深入的理解,是科学传播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主体。

由于以生产科学知识为特点的基础研究往往由公共财政支持,公众作为公共财政提供者,有权了解研究结果及其可能的影响,开放科学运动即基于这一理念发展起来。特别是随着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不断深入,人工智能(AI)等新科技为社会带来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科技伦理越来越成为公众关心的重要社会议题,甚至有人呼吁将公众直接纳入科学知识生产过程,这也要求公众对科学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科学资助机构的资助是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的重要经费来源,能够对科研人员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科学资助机构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拉近科学与公众的距离,增强科学与公众的相互理解,为科学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负有一定的责任。一些国家的科学资助机构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我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以多种方式鼓励和开展科学传播。

科学资助机构的资助是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的重要经费来源,对科研人员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科学资助机构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拉近科学与公众的距离,增强科学与公众的相互理解,塑造良好的科学社会氛围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从科学资助机构的角度探讨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资助机构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的动因是什么?

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符合科学资助机构促进科学发展、保持科学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目标。

1.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是科学资助机构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之一

各国主要科学资助机构基本依靠公共性财政经费,因而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虽然其资助的科学研究项目能够为社会提供基础科学知识之类的公共产品,但前沿科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不易理解,难以惠及更广大的一般公众。因此,如何拉近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并参与科学是科学资助机构比较关注的问题。然而,科学资助机构自身的资源有限,因此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是科学资助机构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之一。

2.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有利于加强科学研究与社会的关联

由于主要科学资助机构的经费大多来自公共经费,引导科学研究关注社会需求,提高科学研究与社会的直接关联,有利于加强科学资助机构继续获得公共经费的合理性,并实现其组织的核心宗旨。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宗旨除了推动科学发展之外,还包括“提高国民健康、国家繁荣、国民福祉”。而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增加了科研人员与公众接触的机会,是科研人员了解社会关切的重要方式,也是科学资助机构引导科学研究关注社会需求的重要措施。

3.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有利于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

一方面,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有利于科学家扩展研究视野,如:从用户视角出发重新看待自己的研究领域,或从公众的观点中受到启发,从而发现更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在与公众的交流过程中更容易了解并思考与自身研究工作相关的伦理问题,有利于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预判研究可能会给环境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开展负责任的研究。负责任且高质量的研究符合科学资助机构的核心目标要求。

4.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后备人才进入科研领域

科研人员对科学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也承载着对科学研究事业的热情;他们参与科学传播,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的科学传播,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少年对科学产生兴趣,增加青少年未来选择科学为职业的可能性。优秀后备人才是科学研究事业良好发展、优秀科研成果持续产出的重要保障。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资助机构有动力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以及保持并提高科技后备力量的质量。

科学资助机构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的方式有哪些?

随着我国对科学传播和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愈加重视,科学资助机构有必要继续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结合国外主要科学资助机构的相关经验,可以考虑从5个方面着手。

1.出台相关倡议或指导性文件

各级科学资助机构可制定相关措施,加强各级各类科学资助机构彼此之间的合作,共同签订相关倡议,在各个层面上鼓励、引导科学共同体参与科学传播活动,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倡导和营造一种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的氛围。一方面,向科研人员阐明科学传播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科学共同体、社会的重要性,以及为科研人员个人职业生涯可能带来的益处,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学传播工作。另一方面,鼓励并支持科研机构重视科学传播,从科研机构内部层面加强对参与科学传播的科研人员的认可。例如,在组织框架上,鼓励科研机构将科学传播纳入其组织目标和核心战略;在具体措施上,鼓励科研机构探索将科学传播纳入科研人员岗位要求或晋升标准的可能性路径,为科研机构的相关培训提供指导和资源,鼓励并支持科研机构为科研人员在科学传播中取得的成绩开展庆祝和交流活动,从而在整体上营造支持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的组织文化环境。

2.为激励科研人员关注和参与科学传播制定较为硬性的措施

科学资助机构可以在资助项目的申请阶段和结题阶段明确科学传播的相关任务要求。例如,要求科研人员在申请书中描述科研人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和结题后预期开展的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又如,资助项目结题时需在结题报告中提供进行科学传播的对象、范围、形式、渠道等。

3.为科研人员从事有关科研成果的科学传播活动提供灵活性较高的小额资助

科学资助机构可依托于现有科研项目,设立小额度后续经费模块,并简化申报手续,提高及时性,以资助从事前沿科学研究的各类科研人员基于与项目相关的科研成果开展面向青少年和其他公众的科学传播活动。

4.设立面向科研人员的科学传播奖项

科学资助机构单独设立或与其他相关机构共同设立面向科研人员的年度科学传播专门奖项,举办较为隆重的颁奖典礼,邀请著名科学家作为颁奖嘉宾,并广为宣传。一方面,设立科学传播奖项有利于明确展示科学资助机构支持科学传播的态度,减少科研人员的相关顾虑;另一方面,也能够为科研人员树立榜样,加强科学共同体参与科学传播的意识,从而有利于提高科学共同体对参与科学传播行为的认可程度。

5.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合作

各类科学资助机构可以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科学共同体合作,为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活动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并提供多方位的技术性支持;与其他媒体和网站开展合作,为科研人员和科技记者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协调科学逻辑与媒体逻辑之间的差异;与其他培训机构合作,提供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的技能培训。

齐昆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科学传播、科技政策、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王聪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科学传播、科技政策、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文章摘编自:齐昆鹏,张志旻,贾雷坡,杨曦,张云晓,高天晓,王聪. 《国外主要科学资助机构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的做法与启示》.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2):1471—1481

责任编辑:张媛媛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