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东南端,背靠大草原,面向京津冀,是内蒙古距离北京最近的旗县。
20世纪末,多伦县境内风蚀、沙化十分严重,沙化面积一度占到土地总面积的71%。从2000年开始,多伦先后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全县林地面积由54万亩增加到22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6.8%提高到37.9%。
初秋时节,《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跟随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举办的中华环保世纪行2023年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探访这里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
治沙造林,全力改善生态环境
头顶晴空流云,眼前的樟子松蔚然成林,远处翡翠般的湖泊点缀其中。走进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大河口项目区,一望无际的绿色,令人心旷神怡。
远眺多伦县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大河口项目区 左鸿飞 摄
而在23年前,这里完全是另外一番光景。在展板上,记者看到一张老照片:一位老人抱着孩子坐在门前的沙堆上,沙堆高到挡住了半扇门。这个场景佐证了当年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猪上房,羊跳墙,小孩坐在房檐上,地不打粮,沙子埋房”。
当时的风沙危害严重到什么程度?多伦县副县长李宝山用一组数据答道:“2000年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全县沙化面积达41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1%,严重沙化面积21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6%,境内形成了东西走向的三条沙带。”
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制约着多伦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给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带来隐患。随后,国家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多伦成为祖国北疆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发端地。
听闻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支持村民承包沙化土地植树造林,多伦县诺尔镇新民村村民马云平坐不住了。饱受风沙之苦的他,毅然承包了3700亩荒地沙丘,踏上了治沙造林的漫漫长路。
搭一个简易窝棚,马云平就住到了沙丘上。先固沙、再造林,他挖下一个又一个坑,驾着马车拉来一桶又一桶水,栽下一棵又一棵树苗……看着一个又一个沙丘变绿,在马云平的带动下,妻子开始跟他一起治沙,更多的村民也开始承包沙地治沙造林。
马云平的故事,是十万多伦人的一个缩影。
十年树木。从2000年到2010年,多伦县完成沙地围封230万亩、人工造林67万亩、飞播林草21万亩、封山育林50.2万亩、小流域治理18.07万亩,转移沙区人口万余人,迁出区55万亩沙化土地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大幅提升了林草植被盖度,减轻了风沙危害,改善了当地的生活生产环境,也积累了固沙造林的宝贵经验。
提质增效,坚决打赢沙地歼灭战
“可别小看这2厘米高的小苗,这是自然掉落的樟子松树种子落地生根,自己长出来的。”在位于1号沙带腹地的南沙梁治理点,多伦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岩仔细扒开层层落叶,让记者们感受到了生命力的顽强。
茂密的樟子松林间,掉落的松塔躺在厚厚的松针落叶上,旁边间或冒出一株蘑菇,或者钻出一棵樟子松幼苗,林间还常见狍子、狐狸、獾和野鸡等野生动物,一个林地自然生态群落正在悄然构建。
如今有这样的生态成效,得益于多伦从未止步的探索。
本世纪前十年,多伦的治沙造林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建设速度相对缓慢,生态质量不够高,经济效益偏低。
“2011年,为提升林业整体发展水平,多伦启动了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李宝山介绍,按照“六区两线一基地”的总体布局规划,多伦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沙产业发展为动力,引进30家绿化企业、组建了55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开展承包造林,全力打造固基林业、景观林业、经济林业。
2017年,以樟子松为主的造林生态工程完成,新造林107万亩,实现境内交通干线绿化全覆盖、工矿企业绿化全覆盖、农田防护林林网全覆盖,助推实现生态立县。
李岩告诉记者,经过多年来大规模的生态建设,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县林地面积为225万亩,项目区林草植被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
沙地少了、林地多了,沙尘少了、降水多了,多伦逐步成为“天然避暑地、北京后花园”。2018年,内蒙古浑善达克规模化林场多伦分场成立。
多伦分场场长左鸿飞介绍,林场总经营面积为168万亩,计划到2025年完成规划建设任务138.5万亩,其中新造林83.5万亩、退化林分修复41万亩、森林抚育13万亩、草原修复1万亩。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和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打赢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左鸿飞表示,下一步,林场将科学部署生态修复工程,稳步提升林草植被盖度,“斩断”影响京津冀地区的风沙源。
打好生态牌,林旅融合助农增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多伦县滦源镇曲家湾渔村的林地从2000年的300亩,增加到现在的4900亩。2012年以后,村民们逐渐享受到了绿色发展带来的红利,仅林业收入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4000元。
除了林业,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曲家湾渔村通过政府引导、支部引领、群众参与的模式,实现了生态建设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夏季游客特别多,我的农家乐40多间房每天都能住满,收入翻了好几番。”曲家湾渔村村民李玉民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脸上乐开了花。
李玉民开办的农家乐 杨旋 摄
滦源镇镇长王振鹏介绍,结合多伦湖景区提升工程,政府对村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改造升级,着力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支持村民开办渔家乐、农家乐,经营农畜产品,带动270多位村民创业、就业,让群众吃上了“生态饭”。
近几年,村民年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曲家湾渔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同时,马云平治沙造林获得成功,让3700亩沙地披上了绿装,2017年获得“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如今,他带领村民成立了合作社,将多余的黄柳等灌木加工成畜牧饲料,并在樟子松下种植中草药赤芍,发展林下经济。
如今,从黄沙漫天到绿意满眼,多伦人在沙地上种出一片“绿海”,治沙造林、生态治理取得良好成效。同时,多伦人不断探索实践,助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融合互促之路。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责任编辑: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