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研究中,食物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其分类是按照食物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性质而定的。如果食物灰分中含有较多磷、硫、氯元素,溶于水后因酸性阴离子占优势而呈酸性;如果食物灰分中含有较多的钾、钠、钙、镁,则呈碱性。这种分类主要用于区分食物的化学组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食物进入人体后,会经过消化吸收和复杂的代谢过程,形成的代谢产物有酸性的、碱性的,还有中性的。尽管人体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酸性和碱性代谢产物,但正常人体具有完整的缓冲系统和调节系统,具有自我调节酸碱平衡的能力,血液的酸碱度就是各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的结果,健康人血液的酸碱度(pH)恒定保持在7.35到7.45,一般不会受摄入食物的影响而改变,除非在消化道、肾、肺等器官发生疾病造成人体代谢失常,才有可能会受到影响。遵循多样和平衡的饮食原则,使人们在享受丰富食物的同时,能汲取充足且合理的营养,没有必要顾忌“酸性”还是“碱性”。
文献检索未见因为日常摄入食物不同引起健康人血液pH改变的研究资料,也未见到因为血液pH变化而致有关慢性病增加的科学证据。近年来的一些文章中,有关食物酸碱性质的宣传主张“要注意酸碱平衡”,并且特别强调酸性食物对健康的危害。这些宣传在我国居民中造成了很大影响。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这些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因而不值得提倡。
“食物酸碱平衡论”宣传“谷类、肉类、鱼、蛋等酸性食物摄入过多可以导致酸性体质,引起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生;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能纠正酸性体质,防治慢性病”。实际上,蔬菜、水果能预防上述慢性病的发生,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而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及对健康有益的植物化学物质,而不是所谓的“碱性”作用。按照“食物酸碱平衡论”,如果纠正“酸性体质”就可以预防慢性病,那么每天服用小苏打(碳酸氢钠)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显然,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强调“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建议“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还提出“适量吃鱼、禽、蛋、瘦肉”,都是根据近年来营养学的研究成果,为改善中国居民营养状况而提出的膳食措施。“食物酸碱平衡论”将鱼、禽、蛋和瘦肉等食物都归类为“酸性食物”,使广大居民在选择食物时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上述食物都是人体能量、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主要食物来源,缺少了这些食物,就必然造成居民营养素摄入不足或缺乏,如此则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成人的营养状况将无从保证!
总之,人们应遵循多样和平衡的饮食原则,在享受丰富食物的同时,可以汲取充足且合理的营养,没有必要顾忌“酸性”还是“碱性”。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国民营养科普丛书——常见食品安全问题》
本书主编:张丁 张书芳
责任编辑:张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