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三农”经济 » 正文

社会化服务破解种地难题

发布日期:2023-12-17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纪文慧  浏览次数:106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工作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现代数字农业科技产业园管护草莓秧苗。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在日前召开的农垦发展社会化服务现场推进会上,一系列增产增收数据引人关注。安徽农垦小岗村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点成立以来,稻麦节本增效累计达571万元;北大荒七星农场入驻小岗村后,当地水稻单季亩产超过700公斤;湖南国营回龙圩农场培育引进农资服务企业12


工作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现代数字农业科技产业园管护草莓秧苗。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在日前召开的农垦发展社会化服务现场推进会上,一系列增产增收数据引人关注。

安徽农垦小岗村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点成立以来,稻麦节本增效累计达571万元;北大荒七星农场入驻小岗村后,当地水稻单季亩产超过700公斤;湖南国营回龙圩农场培育引进农资服务企业12家,为柑橘农户增效795万元。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以社会化、规模化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是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战略需要,也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金钥匙。”农业农村部农垦局相关负责人说。

提单产助增收

近年来,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数超过107万个,服务面积超19.7亿亩次,服务小农户9100多万户,呈现出服务主体日益壮大、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规模迅速扩大、服务路径更加多元、服务模式更加多样、服务领域从生产服务向全要素全产业链延伸的特点。

“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重要举措。”在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尹成杰看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社会变迁的产物。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带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伴随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科技含量逐步提高,规模化程度提升,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小农户生产,帮助小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农业生产难题。

为更好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单产、助增收作用,各类服务主体积极入局,初步形成各具特点、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通过梳理在目前提供社会化服务的107万个组织中,既包括联农作用强的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服务专业户等,也包括单体服务范围广、专业化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

服务领域也在持续拓展。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推进,各地在巩固服务粮、棉、油、糖等主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作物的基础上,持续向经济作物、畜禽养殖、水产等多领域拓展。其中,社会化服务粮食面积为14.7亿亩次。

“农户家庭经营加上完备的社会化服务,既保留了农户独立的经营主体地位,又使农业生产变得相对轻松容易,实现了节本增效。”上述负责人表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立足国情农情,适合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推进模式创新

冬月时节,走进安徽省徐圩乡梨园村社会化服务示范点,满眼翠绿,9000余亩冬小麦苗已破土而出,长势喜人。距离示范点10公里处,就是安徽雁湖面粉有限公司,小麦成熟后,将被直接运至面粉厂。届时,上千吨小麦从田间地头到加工贸易的产业全流程,仅用10公里路便可完成。

梨园村党总支书记尚元进介绍,劳动力不足、粮食单产水平低曾长期制约当地农业发展。为进一步提升粮食单产水平,梨园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安徽农垦龙亢农场公司探索“双控一服务”农业社会化合作机制。

在种植前端,安徽农垦龙亢农场公司以不高于市场价提供优质小麦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种植期间提供耕种防收等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技指导服务;作物成熟后,再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购;梨园村集体经济组织则负责全程协调和组织生产管理。在双方共同努力下,示范点小麦亩均单产达600公斤,每亩节约成本90元,带动农户亩均增收300元。

“农垦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有70多年的农业生产经营经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和科技贡献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与深厚基础。”河北农业大学副校长赵邦宏说。

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方案》,提出力争用3年至5年时间,面向地方开展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1.5亿亩次,带动地方粮食增产70亿斤;基本形成服务主体多元、服务领域全面、服务机制高效的农垦社会化服务体系。

当前,各地农垦因地制宜,不断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与机制探索,已形成土地经营权流转、全程托管、单环节托管、产前产后综合、信息对接和金融保险担保6种重点服务形式,以及农服公司、村企合作、联合体、龙头企业带动等典型模式。

实现多方共赢

农业社会化服务前期资金投入大,同时也存在粮价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是否形成农民、村集体、企业多方共赢的模式,关系着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否持续推进。

“调动农民跟着干的积极性,关键在于参与社会化服务的各环节能否构成良性循环,进而从自身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安徽农垦龙亢农场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平坦言,2019年以来,农场在模式选择上“摸着石头过河”,不断碰壁不断完善,如今在徐圩乡采用的“双控一服务”模式既保证了农民稳定的参与度,又建立了村集体参与分红机制,将相应资金用于道路、桥梁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了“民富村美”。

农民钱包鼓了,乡村环境好了,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如何实现盈利?“搭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是背后的重要支撑。”张平认为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种植端通过种子、农机等技术服务做好品质把关,用好原粮加工好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不断延伸产业链,拓展下游市场,保证稳定的订单和市场销路。这样,整个社会化服务过程各环节、各要素得到充分盘活,推动实现多方共赢。

农业农村部农垦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下一步要继续在创新垦地合作机制上下功夫,在完善运行管理制度上做文章。共建示范基地,打造现代化展示板和田间课堂;共组专家队伍,积极统筹科研院校、技术创新、市场营销、品牌等方面的专家,为开展合作提供支撑;共搭服务平台,推动农垦农资购销、数字农服、生产托管、金融服务等各类平台与地方相关平台统筹;共创产业集群,推动资源要素和产业融合。(记者纪文慧)

责任编辑:何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