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人物事迹 » 正文

二十大代表朱有勇:是会种庄稼的农民 也是改变农民命运的院士

发布日期:2022-10-19  浏览次数:2915
核心提示:二十大代表朱有勇:是会种庄稼的农民 也是改变农民命运的院士2018年,国务院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就是在这一年的全国两会上,一颗“巨无霸”土豆成为人民大会堂的焦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手里举着一颗老乡们种出来的重达2公斤的土豆,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骄傲和自豪。2015年,朱有勇加入扶贫队伍,带

二十大代表朱有勇:是会种庄稼的农民 也是改变农民命运的院士

2018年,国务院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就是在这一年的全国两会上,一颗“巨无霸”土豆成为人民大会堂的焦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手里举着一颗老乡们种出来的重达2公斤的土豆,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骄傲和自豪。

2015年,朱有勇加入扶贫队伍,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60岁的他换上迷彩服、扛起了锄头,跟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成为全国科技扶贫的典范。

农家子弟,立志突破世界粮食难题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一个普通农户家庭。1977年,朱有勇考上了云南农业大学,看到农业两个字时,他心里犯起了嘀咕,好不容易考上大学难道还要学种地吗?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导师问他,回顾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依赖农药的时间没有超过100年,过去没有农药的时候,是怎么控制病虫害的?朱有勇一时哑口无言,这个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不仅点醒了他,更影响了他的研究方向。

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控制农作物病虫害主要依靠农药,国内外的同行们也都在研究各种新型农药。当时几乎很少有人探索,除农药之外控制病虫害的方法。朱有勇主动坐到了“冷板凳”上,他想,能不能找到一种办法,不使用农药,就能帮农民把病害控制下来?

198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朱有勇在云南省石屏县一个小山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在一块农田里面,杂交稻和糯稻种在一起,糯稻就没有稻瘟病。眼前这一幕让他欣喜若狂,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就有可能不用农药防治稻瘟病?它的原理是什么?

朱有勇迫切想得到答案,他设置了一块几十平米的试验田,希望可以重现这种模式。但是他在这块试验田整整种了7年都以失败告终。朱有勇意识到生态试验要扩大到100亩以上才有可能实现,为此他跑遍了云南省内62个县,研究了2000多种水稻的基因抗性问题。直到2000年,在科研道路上执着追求了十几年的朱有勇终于找到了水稻的品种搭配规律,为控制稻瘟病这一世界难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老百姓享受不到你的研究成果,这就是失职!”

2015年,中国工程院开始定点帮扶澜沧县,召集在云南的工程院院士开会商议由谁来牵头担当这一重任。会上,60岁的朱有勇站出来表示:“我最年轻,我来干!”

然而,扶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朱有勇带着博士生来到这个距离昆明600公里、位于西南边境的贫困山村时,他实在是不敢相信,这个属于热带雨林区,水资源、光照资源、土地资源都极为丰富的村子竟然还如此落后。朱有勇心里压着一股难以言表的痛!他对同行的博士生们说:“这里这么穷,怪我们这些人没有深入下来,没有真正地来为老百姓做些事情。老百姓享受不到你的研究成果,作为院士,这就是失职!”

朱有勇与团队人员驻扎下来,为了拉近与村民的距离,他要求团队都换上迷彩服和迷彩鞋,用当地话跟村民打招呼。经过实地调研,朱有勇发现,澜沧县冬天雨水少,也没有霜冻,很适合老百姓在冬季闲置的农田上种植自己研究的冬季土豆。冬季土豆收获时正值过年,在全中国没有新鲜的土豆时,澜沧县就可以成为最早上市土豆的产区之一,不愁没销路,更不愁卖一个好价钱。

为了说服村民们种土豆,朱有勇在村里租了块地自己先种了起来。三个多月过去,土豆采挖的时候,老乡们都很惊讶,土豆竟然能长出这么多,个头儿这么大!朱有勇算了一笔账,这个季节的土豆一公斤能卖三块多,一亩地就能纯赚5000块钱!

2017年,朱有勇在蒿枝坝村开起了土豆种植培训班。62岁的他常俯下身、半蹲半跪在土地上手把手地教大家种冬季土豆。马正发是冬季土豆班的第一届学员,2018年,他种了十亩冬季土豆,让他兴奋不已的是,这一个冬天,10亩地的收成竟然卖了7万元,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这真的是一笔巨款!

老百姓的土豆丰收了,朱有勇只要有机会,就不遗余力地“吆喝”起来。2018年3月,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里,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朱有勇把老乡种出来的土豆,“吆喝”到了人民大会堂,向全国媒体展示。他兴奋地说:“这是开春之后全中国最先上市的新鲜土豆,这个季节北京吃到的土豆丝,5盘里有4盘是我们的土豆做的。土豆盘活了冬闲田,老百姓的腰包一年就鼓了起来。”

收1500个农民当学生,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

为了保证村民脱贫不返贫,朱有勇决定开办技能培训班,由院士专家亲自给老百姓上课,手把手现场演示,手把手在农田里教学。

他的培训班不仅不收费,还管吃管住,免费发迷彩服和胶鞋。他要求上课的学员必须参加军训,改变长期因贫困滋生的萎靡状态。他和学员们一起吃、一起住,在田间指导种植时,一块儿犁地、播种、收获。除了冬季土豆、林下三七,朱有勇和团队还开设了冬早蔬菜、茶叶种植、林业班、猪牛养殖班等前后共计20多个技能班,培训了1500多名乡土人才。

有人问,院士教农民是不是大材小用?朱有勇摆摆手笑着说:“这些老乡比大学生、研究生学得认真。我搞了一辈子农业,来扶贫就都用上了,看着自己科研成果长得漫山遍野,看着乡亲们富了、笑了,我这心里是真的高兴、真的满足!”

2019年,澜沧县成为“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县”,成功完成了脱贫任务。2019年12月,朱有勇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21年,他又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如今,这位“农民院士”依然忙碌奔波,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正如他所说,看到科研成果在千万户农民家里开花结果,比拿多高的奖金、发表多重要的文章都更高兴。

(本文综合自时代楷模发布厅)

责任编辑:刘思远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