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地方资讯 » 正文

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系统解决方案”

发布日期:2023-03-10  来源:i自然  作者:黄尚宁  浏览次数:601
核心提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和血脉。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系列成果落地,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历程上,已打下了深深的中国烙印。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和制度已落实到自然资源管理的各项工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和血脉。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系列成果落地,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历程上,已打下了深深的中国烙印。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和制度已落实到自然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此外,充分发挥科技赋能作用,开展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监管,加强区域协同,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也是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在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三位的广西,可以看到这套“系统解决方案”的“运行过程”。

2月15日,在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监测到了一只在我国曾被宣布绝迹的彩鹮。这是2009年继四川成都等地发现彩鹮之后,首次在广西监测记录到这一绝迹鸟类,有力见证了广西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广西南宁那考河湿地公园里,宁静的河流从花海间流过,成群的白鹭在青草上飞翔,三三两两的市民在生态步道上漫步……实施全流域综合治理以来,那考河由昔日的臭水沟摇身一变成了湿地公园,新增水生动植物33种、飞禽6种,形成了一条展现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绿廊。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大力实施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监管等手段,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谱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篇章。根据对处于高等地位、主体地位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综合评估,广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前三强。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全球鸟类的迁徙点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 供图

加强综合治理,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实施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重大项目,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优越的栖息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铺就绿水青山的变现之路。

春阳初绽,北部湾畔,贯穿广西北海市城区的冯家江湿地公园游人络绎不绝。建成开园两年多来,北海市民享受到了生态环境带来的福祉。

冯家江是北海市区的最大水系和主要排涝河道,流域内原有363个雨污直排口、2000亩虾塘和24个养殖场,俨然一条“纳污河”。大量的城市污水和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江中,影响了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和金海湾红树林保护区的水质环境,严重威胁下游入海口的生态安全。

从2017年起,北海市确立“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启动了冯家江流域生态治理与综合开发工作,基于自然理念开展全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后的冯家江流域保留了原有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的自然地理格局,水质净化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湿地生态系统不断优化。

如今,成片的红树林沿着北部湾海岸线生长,为鸟类和底栖生物提供了优越的栖息环境,增强了冯家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目前流域内分布的红树植物达19种,鸟类由2017年的136种增加到206种,沙虫等底栖动物由66种增加到207种,多次观测到世界极危鸟类勺嘴鹬及1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冯家江生态修复模式入选了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和全国第三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图为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廉州湾红树林。林启波 摄

实施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重大项目,是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手段。党的十九大以来特别是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5年来,广西发布实施了自治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启动实施了左右江流域革命老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沿海三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等重大工程,统筹推进以山系、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左右江流域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环境质量事关革命老区振兴,对于维系珠江流域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功能意义重大。在流域修复治理过程中,广西重点安排了水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等五大类工程。目前,随着工程总体完工率达97.17%,项目区生态系统得到明显优化,共恢复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43.8公顷。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推动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位于广西东南部六万大山一带的六万林场,是玉林市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为加快推动林木等生态产品转化为生产力要素融入市场经济体系,六万林场坚持“营林为本、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理念,着重壮大林业经济、打造山泉水和箱板品牌、建设森林公园、推动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努力建设生态体系完备、产业体系发达、生态文化体系繁荣、保障体系完善的现代林业强场。

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指引下,六万林场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林场内现有巨尾桉、杉木、马尾松、相思、红椎、火力楠等植物60余种。

坚持陆海统筹,维护生物物种多样性

建设国际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海洋自然保护地,构建海洋生态安全格局,实现海陆野生动植物的就地保护。

“山清水秀生态美”。桂林山水、北海银滩、巴马世界长寿之乡等优质资源,是大自然赋予广西的遗产和瑰宝。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自然资源等部门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始终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切实筑牢了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维护生物物种多样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陆海统筹是广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始终遵循的一大原则。在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前三强”省区中,唯独广西除了陆地还有海域,拥有河口、海湾、岛礁等多种典型的海洋生境,滨海湿地面积达2500多平方公里。广西海岸线长1600多公里,海岛600多个、入海河流120余条,众多的海洋生命孕育在河口和近海,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为推进海洋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广西规划设置了2个国际重要湿地、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10个海洋自然保护地以及多批次国家级、自治区级重要湿地和保护小区,重点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的植被、鸟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同时,开展红树林保护与修复行动,2021年以来累计营造红树林4485亩、修复现有红树林13605亩,广西北部湾绿色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目前,广西红树林整体呈现自然增长状态,面积稳居全国第二,天然红树林面积居全国第一;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境质量不断提升,近岸海域生态状况总体呈现趋稳向好态势。

除了就地保护,广西还着力推进北海、钦州、防城港沿海三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加快受损岸线、海湾、河口、海岛和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等重点区域的修复,并通过科学开展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构建形成了以海岸带、海岛链和自然保护地为支撑的海洋生态安全格局,提升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

位于广西防城港市港口区的西湾红沙环海域,由于受海浪、风暴潮及周边工业建设的影响,海岸侵蚀严重。对此,广西启动实施了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整治修复项目,重点开展以生态修复为主线、综合兼顾海洋防灾减灾功能的岸线整治,改变传统的钢筋水泥护岸模式,打造集生态恢复、海岸防护、景观优化、科普休闲于一体的海岸生态整治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生态整治和景观提升相融合,向广大市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态产品,被自然资源部列为海岸生态整治示范工程。

山心沙岛是广西滨海一处重要的水鸟栖息地,也是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地。由于常年被海水侵蚀,海岛面积曾由11.2公顷急剧缩小至4.1公顷,甚至濒临消失。为了“既保岛又保鸟”,防城港市启动了山心沙岛生态岛礁项目,实施海岛保护、植被修复和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如今,海岛东南侧的挡沙堤已经建成,马鞍藤、红树林等植被得到修复,岛体面积恢复到9.2公顷,留住了在岛上栖息的越冬水鸟,单次记录到鸟类数量超过1.3万只,是修复前的4倍之多。

一系列陆海统筹的生态修复措施,带来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观成果。目前,广西已记录的海洋生物达3200多种,拥有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等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是二长棘鲷等重要物种的种质资源分布区。北部湾海域还栖息着布氏鲸、中华白海豚、绿海龟、中国鲎等珍稀濒危动物,生物物种多样性得到充分体现。广西已知野生脊椎动物1906种,已发现和命名的野生维管束植物共9494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3位。分布在广西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植物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0%、72%。

强化监测监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监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林长制等措施,构建野生动植物保护长效机制,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提供保障。

在强化陆海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的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依托现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监测制度体系,充分运用高时空分辨率遥感影像、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实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开展了自然资源综合监测、左右江流域革命老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动态监测、桂林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自然资源专题监测等工作,推动监测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监测显示,2019年至2021年,广西左右江流域湿地总面积保持不变,侧面反映出流域内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效果良好。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实施以来,漓江流域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流域内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持续优化,生态功能较强的用地保有水平高且持续改善。近12年来,流域内林地面积累计增长3.1%,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敏感的裸露土地面积累计减少98.5%。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广西积极探索建立红树林保护长效机制,在北海、钦州、防城港沿海三市设立红树林林长,将红树林保护管理纳入林长任务清单。建立红树林巡护检查和举报制度,聘请护林员定期开展巡护,运用高科技监控手段,对红树林保护区域实行24小时有效监控。

广西还积极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2019年11月,合浦县榄根村附近海域出现大面积红树林死亡、退化情况。北海市启动红树林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通过依法赔偿、生态修复和日常巡查管护,榄根村受损的红树林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铁山东港榄根作业区项目得以复工,实现了红树林保护和向海经济的协调发展。

经过修复治理,当地红树林修复区的高岭土沉积物明显减少,区域水动力改善明显,生物多样性明显回升。在榄根作业区恢复红树林137.63亩,原址和异地补植762.87亩,附近海域现有红树植物种类4科6属6种,红树林群落稳定性良好。此外,该区域动物多样性也明显提升,潮间带底栖动物在生物量、栖息密度、蟹洞密度等方面均有明显增加。

生态优势金不换。2023年,广西将加快实施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随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系列措施落地落实,一个生态向好、生机勃勃的八桂壮乡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责任编辑:宋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