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内蒙古鄂托克旗:20年奋斗出绿水青山

发布日期:2020-07-28  浏览次数:594
核心提示:一年只刮一次风,一刮就是12个月。20世纪末,这句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的风沙描述,在当地农牧民中广为流传。沙尘暴来袭,天黄黄、地黄黄,对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影响极大。然而今天,鄂托克旗林业生态建设通过近20年的奋斗,一片黄沙的景象已基本得到遏制,鄂托克旗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末的3.84%增加到2018年底的24.73%
 

“一年只刮一次风,一刮就是12个月。”20世纪末,这句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的风沙描述,在当地农牧民中广为流传。沙尘暴来袭,天黄黄、地黄黄,对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影响极大。然而今天,鄂托克旗林业生态建设通过近20年的奋斗,“一片黄沙”的景象已基本得到遏制,鄂托克旗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末的3.84%增加到2018年底的24.73%,森林面积达755.49万亩,增幅20.88个百分点。

 

飞播造林防风固沙绿色屏障。张正国 摄

 

重点工程带动 大动作实现大飞跃

 

历史上的鄂托克旗曾经“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是个美丽而富足的牧业地区。新中国成立前,受农田垦殖、超载过牧和气候恶化等影响,境内土地沙化已十分严重。有旅者描述:“春夏之交,时有骤风,沙尘随起,行旅苦之,尘雾蔽空,不见天日……”由此可见当时鄂托克沙害之剧。

 

飞播造林。郝常明 摄

 

进入21世纪以来,鄂托克旗人民吸取历史教训,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争取并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三北”防护林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在“生态立旗”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及时抓住了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鄂托克旗掀起了造林种树的热潮。

 

2000年是鄂托克旗林业建设的历史转折点,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始实施,2002年又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经过几代林业人的共同努力,鄂托克旗实现了全旗造林以每年近22.5万亩速度递增的目标。截至2019年,累计完成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428.32万亩,其中,飞播造林216.5万亩,封沙育林65.21万亩,人工造林129.53万亩,工程固沙2.08万亩,森林抚育15万亩。按工程类别来看,完成7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276.2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20.7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41.42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15万亩森林抚育。自启动实施全民义务植树及重点区域绿化任务以来,累计完成近30万亩造林绿化任务,每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1万余人次。

 

退耕还林精品项目区。郝常明 摄

 

以上数据表明,鄂托克旗进入新世纪以后造林总量远远超过了过去50年累计造林总和,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2个百分点递增,林业事业取得了质的提升。

 

从思想转变到科学施策 生态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过去饱受风沙之苦的广大城乡居民、农牧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明显提高了。特别是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农牧民对退耕还林的认识逐渐从“要我栽”转变为“我要栽”。

 

选树“家庭林草场”示范户,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铁尔格勒 摄

 

鄂托克旗林业的飞速发展,主要依托林业重点工程的带动。造林观念上,由重造林数量逐渐转变为重造林质量,林业建设成效显著。由于重点工程的带动,鄂托克旗各种以林业生产为主的林沙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为工程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建设模式上,鄂托克旗尽可能打破常规,坚持顺应自然的原则。面对十年九旱、地下水位下降的实际情况,鄂托克旗在干旱硬梁地区确立经济价值高、抗逆性强、又适合春夏秋三季种植的柠条为主要造林树种,既符合适地适树、顺应自然的原则,又与当地农牧民增加收入、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做到了“四个坚持”,即坚持乔灌草结合,以灌草为主;坚持飞封造结合,以飞封为主;坚持三大效益结合,生态效益优先;坚持一年四季都造林,以雨季为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重点区域绿化。包龙山 摄

 

在治理措施上,体现了科学性,务求实效。水分是林木生长的主导因子,因此,在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将抗旱保水作为前提,全面推广和应用了开沟深栽、截秆、苗木根部保水等造林技术。飞播作业前,对籽种进行包衣丸化处理,既可提高出土发芽率,又可防止鸟兽啄食,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在作业设计中,鄂托克旗林业局本着实际贴近自然的原则,充分体现作业设计的高质量和可行性,注重造林地块的立地条件、土壤结构及原生植被等状况,做到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在树种选择上,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在造林方式上,推广近似自然生长状态的方式进行,以便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

 

近年来,鄂托克旗林业事业不断进步,造林面积居鄂尔多斯市前列,以科技创新、技术人员承包责任制等为突破口,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鄂托克旗2009年荣获“中国绿色名旗”荣誉称号,鄂托克旗林业局2017年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突破传统模式 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鄂托克旗是以畜牧业经济为基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驰名中外的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原产地。20世纪末,山羊绒“软黄金”迅速走俏,刺激了鄂托克旗的养殖热情,发展高峰时山羊的养殖数量一户人家能达到1000~2000多只,单位面积实际平均载畜量大大超过理论载畜量。超载就意味着大片的草场、植被被破坏,大片的黄沙逐步侵占昔日美丽的草原。

 

生态要“被子”,农牧民要“票子”。解决林牧矛盾,通常是一个方面发展限制另一个方面的发展,但智慧的鄂托克旗人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林牧业共同快速发展的双赢道路。他们通过变革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变沿袭几千年的“靠天养畜”为标准化舍饲养殖,以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方式打开了经济发展的另一扇大门,实现对传统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的突破和超越。

 

鄂托克旗积极探索,勤于总结,勇于创新,理顺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实行窄林带、宽草带的造林模式,每年形成的大量优质饲料草和树枝树叶,以及近年来通过调动社会积极性大力发展起来的柠条、杨柴等高蛋白灌木,平茬后的加工产物都成为重要的优质饲料来源,成为促进牧业持续增长的重要物质保障。

 

内蒙古学习平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