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调查研究 » 正文

如何守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三省粮食生产蹲点调研之三

发布日期:2023-05-16  来源:新华社  作者:姜潇 孙晓宇  浏览次数:223
核心提示:新华社2023-05-15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能发芽”,是人们对东北黑土的赞誉。在高产、丰产的同时,保肥性能减弱、抗御旱涝灾害能力降低、土壤团粒结构遭破坏日趋板结……东北黑土地一度被高强度垦殖利用,导致水土流失,黑土“变薄、变硬、变瘦”。东北春播时节,记者跟随农民走进一处农田。只见
新华社2023-05-15

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能发芽”,是人们对东北黑土的赞誉。

在高产、丰产的同时,保肥性能减弱、抗御旱涝灾害能力降低、土壤团粒结构遭破坏日趋板结……东北黑土地一度被高强度垦殖利用,导致水土流失,黑土“变薄、变硬、变瘦”。

东北春播时节,记者跟随农民走进一处农田。只见农民拿着铁锨,费了好些力气才挖开已经接近板结的土壤,他说:“土质太硬会影响玉米的收成,玉米须根很难扎得下去,根系也不发达。”

作物生长所带走的土壤有机质没有还到田里,该深松时没有深松,再加上风侵、雨蚀……多年来自然与人为因素交加,导致黑土“日渐虚弱”。

“黑土地不保护好不行,以后的人吃饭还得靠着黑土地。”吉林省梨树县林海镇农民李春满说。

4月20日,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四棵树乡,农民驾驶农机进行春耕作业。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耕地中的大熊猫”病了,谁来拯救?如何保护?

“一些农民对黑土地保护还缺乏认识,认为粮食产量不佳,大不了多上点化肥就解决了。”在田间捧着一把变得发硬的黑土,一位基层农业干部忧心忡忡地表示,县内部分耕地甚至多年未进行过深翻,土壤板结严重,有些地块一垧地化肥用量从800斤升到1200斤。

久而久之,农民发现:肥料钱没少花,粮食产量和品质却一年不如一年。

为摆脱“肥越施越多、地越种越薄”的恶性循环,农民们开始摸索着黑土地保护之道。

在黑龙江省庆安县洪光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院内,堆着近3万方的粪肥。“这些粪肥主要由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发酵而来,秋收之后就施用到地里去。”合作社理事长于洪光胸有成竹。

实践了7年畜禽粪污还田,合作社所耕种的黑土地发生可喜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变得更加黑亮和松软了。”于洪光说,化肥的施用量也从以前的每亩80斤减少到60斤。

十年九旱的吉林省梨树县,经过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实践,与多家科研院所一道找出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良方”——“梨树模式”。

“其核心是‘秸秆覆盖、条带休耕’,玉米收获后将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在地表,将耕作次数减至最少,达到保墒蓄水、培肥土壤、稳产高产的效果。”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副站长王贵满讲解道。

技术好不好用,农民最有发言权。

“去年合作社承包的1000余公顷土地,全部采用保护性耕作种植方式,增产效果越来越明显。”吉林省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说。

以“梨树模式”为依托,2022年吉林省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283万亩。

春播之际,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老城镇阳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农田里,4台大型免耕播种机正整齐划一地播撒下一颗颗玉米种子。

记者看到,免耕播种机先切断土地中的秸秆、清理种床,再切开大约2厘米宽的苗带,种子经播种管精准地落在苗带上,最后由压实装置将种子覆土压实。

“免耕播种机播种就像是给土地做微创手术。”合作社理事长李忠华说,老式播种机需开出15厘米宽的苗带,这种机械只开2厘米宽的苗带,对土地的伤害小,耕作更精细了。

李忠华在地里铲了一铲子下去,翻出来的泥土夹杂着碎秸秆,黑黢黢的,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种免耕播种模式不仅每亩地能省70多元,而且还能比传统模式增产10%,既养地又增收。”李忠华说。

4月12日,在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一处农田中,大型拖拉机正在进行分层定量施肥作业。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科技,是破解黑土地保护难题的钥匙。

在科研工作者看来,对于黑土地保护不能就土谈土,要放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大格局中通盘考虑。

“通过营造农田防护林保护黑土地资源,是保护黑土地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佳宝看来,黑土地需要放到山水林田湖草沙大系统中进行保护,以阻控和修复黑土地退化,实现黑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

黑土是自然和时间的馈赠,每形成1厘米黑土层,需要400年左右时间。黑土地保护,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说,在保护性耕作大面积推广方面,还需克服与传统耕作之间观念的差异。需要几代科研人员的薪火相传、扎根黑土,持续攻关,也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

黑土藏粮,沃野生金。保护好黑土地,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记者姜潇 孙晓宇)

责任编辑:何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