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调查研究 » 正文

从“小切口”到“大变革”——浙江“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调研观察

发布日期:2023-06-16  来源:中国农村杂志社  作者:雷刘功 何晓霞 周嵘 杨宗辉  浏览次数:409
核心提示:初夏时节,漫步浙江乡村,步步是景、处处如画:或是小桥流水、屋舍俨然,老人孩子悠然篱下;或是产业兴旺、游人如织,农户家门口的生意红红火火……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浙江乡村已成为之江大地的又一张金名片。这一切,始于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

初夏时节,漫步浙江乡村,步步是景、处处如画:或是小桥流水、屋舍俨然,老人孩子悠然篱下;或是产业兴旺、游人如织,农户家门口的生意红红火火……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浙江乡村已成为之江大地的又一张金名片。这一切,始于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二十年来,浙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把宏伟愿景变成了美好现实,深刻变革重塑了浙江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浙江二十年坚持一件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勾勒出中国乡村振兴的未来之路;浙江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开启了万千村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的磅礴征程,引发了浙江乡村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系统性变革,为全世界多样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近期,我们深入浙江农村,亲耳聆听亲历者切身体会,亲眼见证二十年山乡巨变,用心感悟“千万工程”背后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潜心沉思这一民心工程蕴含的精髓要义和理念方法。

杭州市径山镇径山村围绕径山茶,辅以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把村庄建成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迭变”之路

这是一条探索荆棘之路,一条振兴共富之路,一条乡村未来之路。“千万工程”从村庄环境整治入手,逐步拓展为涵盖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的生动大实践,迭变为一场触及深层本质的深刻大变革,带动乡村环境日益向好、乡村产业日益兴旺、乡村生活日益便捷、乡村价值日益凸显、农民群众日益自信,乡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我们将这些变化概括为环境之变、生态之变;内容之变、内涵之变;产业之变、质量之变;场景之变、服务之变;功能之变、价值之变;观念之变、认识之变;驱动力之变、内生力之变。

环境之变、生态之变。农村人居小环境的改变,演化成为绿色发展大生态的变革,从而实现浙江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千万工程”给浙江乡村带来最直接、最显性的变化。“千万工程”与“八八战略”中的“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一脉相承。二十年前,浙江仅有约4000个村庄环境较好,剩余3万多个村庄则是“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千万工程”从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做起,全省2.7万个行政村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如今已是水清、路平、灯明、村美的新模样,省域乡村生态环境发生质的提升。截至目前,浙江的森林覆盖率超过61%,位居全国前列;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河道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农村饮用水达标率超过92%;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长埭村以前是黄泥土路漫天扬尘、露天旱厕滋生蚊蝇,令村民们叫苦不迭,如今道路硬化了、卫生厕所建好了,生态环境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好,村里更是以此为资本打造了很多网红景点。过去,衢州市衢江区芝溪两岸村民习惯把生活污水、养殖污水直接往河道里排,如今经过“五水共治”与河道环境整治,芝溪一改治理前的脏臭景象,摇身变成了一条美丽的风光带。

内容之变、内涵之变。内容与时俱进地扩容,内涵与时俱进地深化,外延不断拓展,成果不断放大,使得“千万工程”成为浙江接续奋斗、锲而不舍抓落实的典范。二十年来,“千万工程”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等四个阶段,整治范围不断延伸,从最初的1万个左右行政村,推广到全省所有行政村。每一个阶段的目标任务,都随着群众需求升级而发展,都与乡村发展阶段相适应。从2003—2010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引领,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到2011—2020年“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再到2021年以来“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强化数字赋能,逐步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城创和美”的生动局面。“千万工程”从最初的满足温饱型生存需求到满足小康型发展再到满足共富型发展需求,不断牵引着浙江乡村的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治理方式以及城乡关系发生深刻改变。今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以“千万工程”统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未来乡村发展定下目标。一幅“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千万工程”新画卷徐徐铺开。

产业之变、质量之变。“千万工程”不仅为农村带来生态革命,更带来农村产业发展方式的革命,优化了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了农业发展质量。浙江不断迭代“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过程变成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的过程,大力发展乡村文旅、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打通了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的转化通道,实现了从“坐在垃圾堆上数钞票”到“端稳绿水青山‘金饭碗’”的华丽转身。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北山口村转型发展佛手产业,从卖黄果转变为售青果,从路边摊变为线上电商、直播带货,从单一种植变为文旅融合,老百姓说,“产业有优势,心里就不会发慌”。浙江持续深化“千万工程”,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引来了契机,探索走出一条以市场化发展为导向,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有市场竞争力、能带动农民致富、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之路、品牌强农之路。景宁畲族自治县风景旖旎,森林覆盖率达81%,景宁人把境内海拔600米以上生产的生态精品农产品创立了一个区域公用品牌——“景宁600”,并以此为引领构建起一套符合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通过规范产业、创新产品,致力探索山区农民共同富裕新路径,实现了农产品的绿色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转变成了富民资源。

在金华市赤松镇北山口村文旅会客厅的直播间内,村里的工作人员直播销售各类佛手。

场景之变、服务之变。随着“千万工程”的不断迭代升级,浙江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大大提高。浙江通过“千万工程”的系统推进,按照“让村里人像城里人一样全面享受公共服务和生活便利”的要求,统筹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省首批城乡社区“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已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老年食堂、村卫生室等标配设施覆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不断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超98%。2022年以来,浙江以建设未来乡村、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为重点,先后开展了两批378个未来乡村建设,通过创新打造“一统三化九场景”,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提质扩容。在常山县芳村镇乡村未来社区,老年人人手一个健康手环,依托芳智云脑平台,可以对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家属及村干部。在嘉兴市海宁市黄湾镇,“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已完成多个场景建设,比如老年食堂配餐服务、幼儿托育服务、家宴中心服务、运动健身服务等,打造群众满意的暖心村社区。

功能之变、价值之变。随着“千万工程”建设与深化,许多传统村庄演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空间,而不仅仅是村民居住的生存空间。乡村的功能、价值发生了跃迁式的变化,不再是仅具有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功能,其承载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和价值在不断提升。浙江实施“千万工程”并未止步于就环境抓环境,而是同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衔接起来,不仅让农村环境得以优化,也让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如今在浙江,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全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9亿人次、营业总收入469亿元,从业人员33.4万人。在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研学游基地、兰亭街道谢家坞村田间小课堂,每到周末,城里来的大人小孩玩得不亦乐乎,在露营基地里搭帐篷,到田间割稻子、抓活鱼,或者去手工坊制作手工花木,抑或是去植物工厂采摘水果。如今,浙江的乡村已成为城里人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与此同时,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丝毫没有放松对于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注意保障和强化乡村的农业生产功能,要求乡村发展绝不能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必须牢牢守住粮食生产生命线。

在义乌市义亭镇缸窑村,孩子们在陶艺工坊里开展陶艺研学活动。

观念之变、认识之变。思想是认识的先导。在思想认识上的收获,比我们在发展上的收获更有长远意义。在与基层干部群众访谈时,我们不止一次地真切感受到,浙江农民的思想观念、认识发生了显著变化,一言一行中体现着他们思想上的坚定性、行动上的自觉性和工作上的创造性。浙江的基层干部也纷纷表示,如今,农民对美好生活、共同富裕的向往发自内心。“千万工程”带来的不仅是生态的改善、颜值的提升、产业的振兴、服务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作为村庄主人的农民群众对于乡村日益坚定的文化自信、发展自信,对于农民这一身份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可,以及全社会对于新时代中国乡村价值的重新认知。对乡村生活,农民越来越认同,并以生活在乡村为自豪。义乌市义亭镇缸窑村的党支部书记陈跃俊说,“以前的村庄是脏乱差的代名词,现在的未来乡村是一种奢侈品”。在他眼里,乡村愈来愈成为稀缺资源、稀有“产品”。绍兴市柯桥区柯岩街道叶家堰村党支部书记钱国地说,以前环境整治是应付检查,老百姓认为把环境弄干净是多管闲事,现在随手把环境卫生搞好已经成了农民的一种自觉行为。不仅如此,他们对未来乡村的认识也更加深刻:柯桥区兰亭街道谢家坞村党支部书记陈志芳直言,未来的乡村一定比城市更好!陈跃俊一语中的,“未来乡村就是让农民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驱动力之变、内生力之变。如果说“千万工程”刚开始只是靠政府推动,现在已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干群主动的生动局面。调研期间,让我们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浙江以“千万工程”为抓手,把环境、生态、干部、人才等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驱动力,激发出万千乡村“我要发展”的主动力。“千万工程”不断夯基垒台,大大促进了浙江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多功能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使美丽乡村蝶变为美丽经济,村庄从“建设”到“经营”,意味着“千万工程”实现了新的跨越。如今,各类社会资本、各类人才、现代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等都向乡村引流,许多村干部表示,“农村环境好了,有了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扎根乡村!”同时,基层干部与农民求发展的渴望与动力越来越强。浙江基层干部都有相同的体会:如今村民对建强村庄、共同富裕的向往发自内心。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搭乘“千万工程”快车,环境好了,道路通了,乡村旅游愈发红火,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创业,李祖村邀请专业运营团队经营村庄,探索乡村产业振兴新路。运营团队负责人金靖表示,村民们建设乡村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团队想打造众创空间,村民们就把农房腾出来;游客太多,村民就把自己家吃饭的桌子贡献给客人。“千万工程”促进乡村更加宜居宜业,留住了原乡人、唤回了归乡人、吸引了新乡人,在美丽乡村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激发出乡村发展的澎湃动能。

“穷变”之理

“千万工程”为什么能够成功,为什么能够成为浙江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不懈抓的一项工程,为什么能够成为基础工程、龙头工程、生态工程、民心工程,进而成为共富工程?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从“千万工程”走过的二十年的历程、二十年的探索实践、二十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探寻其所蕴含的精髓要义和理念方法,探寻引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和时代价值。就理念而言,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有三条:绿色引领、统筹城乡、以人为本。

一是绿色引领。2003年,在浙江工作的习近平同志就指出,“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这是‘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的认识”。2004年进一步提出,“既要GDP,又要绿色GDP”,倡导“让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2005年8月,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千万工程”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浙江把这些重要理念和要求贯穿“千万工程”的全过程各阶段,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整治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关停“小散乱”企业,实施生态修复,不断擦亮生态底色;坚持生态账与发展账一起算,培育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以前不知道我们村里的资源还能给我们带来钱。”问及新昌县东茗乡下岩贝村村民如今的感受时,这是他们最直观的回答。下岩贝村位于山谷之巅、云雾缭绕,过去村里守着好风景过穷日子。随着环境整治的推开,村里环境一天天变好,民宿一家家开起来,游客一拨接一拨,村民的收入一年更比一年高。

二是统筹城乡。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始终是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处理好而又容易出现偏差的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问题。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提出,“要把农业发展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农村繁荣、进步放到整个社会进步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总体格局中统筹安排”。他要求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统筹城乡的观念在浙江深入人心,浙江自此站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前列。这种统筹,是真正把城市和乡村当作一个整体来一并设计、一并规划、一并推进。“千万工程”二十年的发展之路,实际上也正是浙江对于城乡统筹的认识不断加深、领域不断拓展、层次不断提升、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在采访中,我们明显感觉到,浙江的干部无论来自哪个部门,都习惯用城乡统筹的思维来谋划工作、调配要素、规划方案、设计制度。在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不论是“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还是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市建设治理推进到哪里,农村环境整治和发展规划也要推进到哪里,决不落下一个村,这才有了如今村美人和共富的新图景。

三是以人为本。这是“千万工程”所站的人民至上的基本立场,也是“千万工程”最根本的成功密码。在推进“千万工程”中,浙江坚持以人为本、为民造福,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贯穿于“千万工程”的各个方面。一切为了群众,就是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可及和优质共享,使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把美丽乡村建设的先发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全局胜势。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雅里村从解决好农民反映最强烈的生活环境出发,下大力气清脏治乱,村容村貌大变样。村口的一块大石碑上刻着老百姓的心声:“办了我们早就想办而又没办成的一件难事实事,这样的村班子我们信得过。”在绍兴市柯桥区谢家坞村有一批驻村指导员,他们扎根村子,用双脚丈量民情,“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每年走遍村内常住户,解决农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赞誉。一切依靠群众,这既是路线,也是理念,更是方法。“千万工程”归根结底要依靠农民,要转化为老百姓自己的“工程”,才能行稳致远。“千万工程”的背后,处处可见政府治理同农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该由政府干的主动想、精心谋、扎实做,该由农民自主干的不越位、不包揽、不干预,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推动实现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的转变。

金华市曹宅镇雅里村村口的石碑上刻出了老百姓的心声:“办了我们早就想办而又没办成的一件难事实事,这样的村班子我们信得过。”

“千万工程”的内核是新发展理念的践行,这也意味着其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意义,为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经验和示范。我们将“千万工程”的方法论概括为“主心骨”“一盘棋”“差异化”“接力棒”四个关键词。

一是“主心骨”。这个“主心骨”就是党建引领、党政主导。二十年来,浙江不断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千万工程”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创新“浙澧有嬉”共富党建联建,下辖13个行政村党支部、3个企业支部、2个科研高校支部、1家金融机构支部、1个共富专家工作室,通过党建联建整合各类发展资源,推动村集体经济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助推村集体经济“破壳清零”。我们调研采访的20多个村庄,发展路子各具特色,但党建引领却是共同特征,都有一个能力强的带头人,都有一个有战斗力、凝聚力的村班子。他们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突出环境整治、数字生活、综合治理、创业创新等,带领全体村民奔向共同富裕的未来新乡村。在访谈下岩贝村云涧山居民宿老板娘石燕萍时,这个质朴的山里女人明白地说,“只要跟着党的政策走就是对的。”

二是“一盘棋”。这个“一盘棋”,就是系统观念、统筹推进。浙江在“千万工程”的推进上,牢固树立系统思维,坚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协同推进,“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统筹谋划,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一体实施。浙江各市县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提升战略布局能力,系统考虑、统筹协调推进全域编制建设规划、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村落、加强乡村风貌引导、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等,努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在多目标平衡中寻求“最优解”,统筹激发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价值,推动形成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之路。浦江县在成功治理“牛奶河”后,把乡村环境改善与和美乡村打造、产业发展振兴、乡风文明建设、全域土地整治等有机结合、一体推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提升乡村环境面貌,优化农村公共服务,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蝶变,全力打造和美乡村新样板。

三是“差异化”。这个“差异化”,就是乡村建设不是“千村一面”,而是“千差万别”。农村现代化不是变为城市,而要保留自身特色,农村要建得更像农村。“千万工程”从一开始就注重打造“千村千面”“万村万象”,根据不同村的具体情况,分类确定建设模式和“一村一策”,推动形成“一村一韵”。既充分考虑不同类型乡村在区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中发挥的差异化功能,又充分考虑不同地域近郊村和远郊村在地理空间上的区位差异,把乡村打造成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我们看到,新昌县澄潭街道梅渚村、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等历史古村,主打古屋古韵、传统文化;常山县芳村镇、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主打山茶油木榨古法、绍兴黄酒等传统艺能展示;舟山市定海区马岙街道马岙村、温州市洞头区东屏街道东岙村等海岛渔村,凭借海洋风情吸引八方来客。当农村不再是千村一面时,才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才更能成为城里人的内心向往之地,吸引更多城里人回乡创业、进村消费,最终形成城与乡的良性循环。我们也看到,浙江各县市立足自身特色,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村域经济。有着中国佛手之乡之称的金华市金东区北山口村,打造佛手金名片,发展种植、科研、销售、加工等一条龙的产业链,村庄因佛手而兴、村民因佛手而富。

四是“接力棒”。这个“接力棒”,既是正确的政绩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千万工程”的成功之处,就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具有强烈的“接力意识”,一以贯之、守正创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千万工程”向纵深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创新提出“四个一”工作机制,即“一把手”负总责、成立一个“千万工程”工作协调小组、每年召开一次“千万工程”工作现场会、定期表彰一批“千万工程”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二十年来,浙江始终遵循这个工作机制,始终把“千万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每年召开一次有关“千万工程”的现场会,省委书记每次都亲临现场视察、指导、讲话,省级层面每五年出台一个千万工程实施意见或行动计划,成立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各市县也成立由各级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把“千万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纳入考核。在此基础上,浙江建立了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规划先行、标准规范、分类指导的引导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的推进机制,推动“千万工程”落实落地。同时,加强要素保障,做到“千万工程”的点定到哪里,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项目资金、指导服务就配套到哪里。

“求变”之魂

“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够在全国起到示范效应、在国际上得到充分认可,根本就在于根植其中的精髓要义和理念方法贯通浙江乡村跨越式发展全过程。只有很好地传承和用好这笔宝贵财富,因地制宜,务求实效,我们才能在与人民群众的“双向奔赴”中激发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我们将“千万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带来乡村社会的伟大变革,积累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宝贵经验,归结为三种力量,即思想力量、文化力量、精神力量。

思想力量

“千万工程”结出的硕果,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千万工程”所蕴含的精髓要义和理念方法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全方位地指导了浙江“三农”工作的创新发展,而且有力地例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直到现在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依然是指导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之江新语》是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撰写的232篇短论文章,其中很多篇章涉及“三农”问题,这些重要论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解决浙江“三农”问题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必然为“千万工程”注入强劲的思想力量。从“要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三农’工作”,到“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且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体现的是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的重农思想,“千万工程”正是党政主导的成功范例;从“把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贯穿于‘三农’工作的各个方面”,到“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乡村振兴是为农民而兴”,体现的是人民至上的基本立场,“千万工程”成功实践就是得益于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确立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到“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体现的是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这一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最棘手难题的全局性意义,“千万工程”这一统筹城乡的龙头工程,使浙江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从“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为‘三农’发展添活力、强动力、增后劲”,到“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体现的是改革这一法宝维护了农民利益,激活了发展动能,“千万工程”本身就是一场生态变革、社会变革和观念变革;从“必须从历史的、全局的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把握‘三农’工作的规律性”,到“乡村振兴要按规律办事”,体现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千万工程”无疑是贯彻这一思想路线的典范之作。

文化力量

“如果我们改变了农村的外在面貌,却没有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那么新农村建设还是在低层次开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文明兴村》一文中提到的观点。“千万工程”所深刻改变的,正是农民的精神世界,是其自身素质、自身价值的不断提高,现代文明、先进理念,已深深融入到农民的血液中、骨髓里,这是“千万工程”带来的一个深层次的改变,让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和更加长久的活力。这一切都离不开文化力量的注入。“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如今,生态文化已经在之江大地上生根发芽,已经成为浙江广大农民的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已经深入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调研中常听到浙江基层干部讲,“现在破坏环境的事,老百姓坚决不干”。这些年,浙江生态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农民的钱袋子依然可以鼓起来。

“千万工程”对乡村的改造提升,不仅是重塑乡村生态,更体现在凸显和放大乡村传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蔚然成风。一方面,通过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不仅保护了乡村特有文化内涵,而且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持续增收的不竭动力。在梅渚村和缸窑村,通过做好吃透“历史”、体现“历史”,挖掘“文化”、传承“文化”等深度文章,不但“让古宅子焕发新生机”,更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时代光芒。另一方面,通过打造“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歌”“我们的村运会”“我们的村礼”等一系列文化“村”品牌,让村民在乡土文化的滋养中保持自信,提升农民在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实现“身有所栖、心有所寄”。

“千万工程”不仅带来了美丽环境,而且培育了文明乡风,倡导了良好家风,厚植了淳朴民风。如今,村村有村规民约,家家有家风家训在浙江的广大乡村已是常态。被誉为“中国第一农民画村”的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把百年传承的画匠文化发展为现代农民画产业,村民们“白天拿锄头,晚上拿笔头”,画出了美丽乡村,画出了美好生活。桐乡市石门镇墅丰村聚焦红色、农耕、子恺“三大文化”,打造子恺漫画村、红色美丽村庄,逐渐形成了产业富美、环境秀美、文化尚美、村庄和美的江南水乡画卷;在浙江的不少农村,家家户户都把精心编写的家风家训高挂门口,老百姓更是说:“多写一个字,少打一张牌;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多一场演出,少一场纠纷。”

一幅幅农民画,绘就了余东村未来乡村的共富图景。

精神力量

如果说“千万工程”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样的财富不仅是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是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千万工程”经过二十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广大干部群众日用而不觉的理念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二十年的沉淀、淬炼,熔铸而成了一种精神,这一精神的精髓,凝结起来就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怎么干?走在前列怎么走?”这是习近平同志到浙江特别是担任浙江省委书记后一直孜孜以求地思考和探索的中心课题。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强调:“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做到“走在前列”,就要“干在实处”。在浙江调研期间,我们深切地感到,浙江干部群众普遍具有“干在实处”的实际行动和“走在前列”的强烈意识,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在迎接挑战中把握机遇,在克难攻坚中脱胎换骨,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实现凤凰涅槃,这正是“千万工程”的魂魄所在。

“干在实处”,彰显的是求真务实精神。干在实处,一意为“实事”,就是农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之事,“千万工程”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这个“小切口”,切中的正是亿万农民关心的“关键小事”,正是当时浙江万千乡村最大的民生短板。二意为“实干”,工作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结合地方实际,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真正把推进“三农”工作的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务实中蕴含着“求真”,即把握“三农”工作的规律,做到实事求是。三意为“实惠”,就是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千万工程”带给广大农民十足的幸福感、获得感。余东村支部书记余晓勤形象地说,“现在余东村的老百姓是口袋鼓鼓、幸福融融、笑脸盈盈、信心满满!”常山县新昌乡郭塘村原是一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村支书张荣多次带队到外省学习月季花嫁接技术,第一年尝试失败后没有退却,最终带领村民“无中生有”培育出了适应当地的月季花品种,村庄实现从一根刺到一朵花、再到一个景区的华丽变身,村民的收入水涨船高,他也被人戏称为“花书记”。衢州市常山县金川街道徐村村,过去村庄“脏乱差”,而且村民之间各种矛盾经常发生。“千万工程”开展以来,村“两委”以五水共治和三改一拆为契机,聚焦村民反映的环境痛点问题,对村里的绣溪和环境进行了大整治,同时,通过征求村民意见建议,因村制宜发展紫薇花产业,村集体富了,村民也富了,村庄恢复了原有的和谐与魅力。

“走在前列”,彰显的是奉献创新的精神。“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是浙江广大干部走在前列的二十年。特别是基层干部,他们离群众最近,在群众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分量,他们在“千万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走在时代前列,走在群众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在《强班子带村》中指出,强班子必须体现到精神上,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基层干部爱民树风范、甘于作奉献。在金华市金东区雅里村专门建有一座干部精神陈列馆,里面展示的全是金华老百姓心中的好干部,有用行动诠释为民办实事初心的潘小峰,恪守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从政准则的朱建忠,不怕困难、敢啃硬骨头的汤旭林。金东区提炼出“听党话、会干事、讲公道、肯吃亏、守规矩”的15字干部精神,也成为了衡量干部在百姓心中分量有多重的“砝码”。“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也是浙江广大干部群众创新创业的二十年。走在前列的意识,已深入浙江干部群众的脑海中,他们在“千万工程”中走在前列,在乡村振兴中只争朝夕。常山县新昌乡达塘村党支部书记陈重良认为要想改变村子的落后面貌,不能“等”只能“冲”,为了警醒自己始终保持“早上”的精神状态,不管是早上、下午还是晚上,他见到村民都问“早上好”,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天天早起、事事争先、人人追梦、年年攀升”,达塘村“早上好”奋斗精神闻名全国。90后姑娘封玲把自己开的“南瓜家糖水铺”从城里搬进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本意是想过上“乡野慢生活”,不料村里返乡就业创业的氛围太浓,她“被迫”过起没有休息日的“快生活”,她说自己是“痛并快乐着,这种干事创业的感觉很好”。

金东区提炼出的“听党话、会干事、讲公道、肯吃亏、守规矩”15字村干部精神。

栉风沐雨二十载,矢志不渝;砥砺前行二十年,初心未改;薪火相传二十年,一心为民。“千万工程”二十年,留给浙江的是坚实的物质基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征程上,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悟好“千万工程”理念、学好“千万工程”方法、弘扬好“千万工程”精神,定能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朱梓荥 郭平稳

总平台审核编辑:张兆都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