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生态环保 » 正文

“三北”工程: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发布日期:2023-06-22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浏览次数:664
核心提示:“三北”工程建设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我国“三北”地区的13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时73年(1978年—2050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建设范围由启动之初的551个县扩展至五期工程的725个县,总面积由406.9万平方公里扩展至435.8万平方公里。新疆吐鲁番沙漠绿洲

“三北”工程建设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我国“三北”地区的13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时73年(1978年—2050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建设范围由启动之初的551个县扩展至五期工程的725个县,总面积由406.9万平方公里扩展至435.8万平方公里。

新疆吐鲁番沙漠绿洲 晏先 摄

截至2020年,“三北”工程累计造林保存面积3174.28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2020年底的13.84%,治理沙化土地33.6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严重沙化、盐碱化的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筑牢了我国北方“绿色万里长城”,保障了国土生态安全。同时,培育了兴林富民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高位推动,全民全社会形成合力

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全民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是“三北”工程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工程启动后,党和国家始终给予高度重视。1979年,建设“三北”防护林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力的25项政策措施之一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同年11月,国务院成立了由林业、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和有关省(区)主要领导组成的“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及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自此以来的历次党的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历次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政策对“三北”防护林均有强调。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关心“三北”工程,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三北”地区考察,对加强“三北”防护林、推进生态工程、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出许多重要指示。在几代中央领导人的关怀和推动下,“三北”工程建设不断深入推进。

工程建设一开始,就坚持全民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方针,凝聚了全体人民的共识。中央建设“三北”防护林一声号令,亿万群众、社会各界组成的建设大军就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工程建设。

甘肃民勤县群众麦草压沙 李玉梅 摄

模式科学,人工促进结合自然修复

“三北”工程坚持人工促进与自然修复相结合,逐步建立由“成活率、保存率、核实率提高”到“总量足、系统稳、结构优、功能全、产出高、景观美”的科学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生态环境的改善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总量充足的森林面积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个体物种之间的有机、协调、共生关系同样至关重要。40多年来,“三北”工程在采取人工恢复植物群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作用,在建设方式上坚持保护与建设相结合,以保护为主;在造林方式上坚持封山(沙)育林、人工造林与飞机播种造林相结合,以封山(沙)育林为主;在林分结构上坚持混交林和纯林、覆层林、异龄林相结合,以混交林为主;在林种结构上坚持防护林和经济林、用材林等多林种相结合,以防护林为主;在树种结构上坚持乔灌草、针阔叶树种相结合,以旱生灌木造林为主;在种苗培育上坚持乡土树种、驯化适应品种与新引进品种相结合,以乡土树种为主。

陕西榆林榆阳区万亩人造林 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 供图

整体布局,规模治理结合重点突破

“三北”地区生态脆弱、灾害频繁,治理和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全面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状况,绝非一日之功。“三北”工程按照“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科学布局”的原则,走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路子,规模推进工程建设,坚持突出重点。

“三北”工程从自然、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实际出发,立足工程战线长、面域广、体量大、资金投入不足的现实,不断调整建设思路,既从整体上快速增加工程区林草植被,同时规划一批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域予以重点突破。按照“先急后缓、保证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国家发展战略区、经济发展活跃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区,以重点突破统筹区域发展,构筑区域性生态防线,先实现区域生态良好,进而带动“三北”地区生态整体好转,以加快构筑北方完备的绿色生态屏障。

宁夏中卫腾格里沙漠草方格治沙 贾建新 摄

生态优先,生态建设协同民生改善

40多年来,“三北”防护林建设始终从地区生态脆弱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生态承载能力的刚性需求出发,从广大农民物质利益的迫切需求出发,坚持生态治理优先,生态建设和改善民生齐头并进,协调推进。

生态建设是“三北”工程的首要任务和主攻方向,农田防护林建设、水土保持林建设、防风固沙、规模治理成为不同时期建设的重点。工程立足保护,建立大量保护区,保护现有林草植被,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扩大森林植被和生态容量,优化结构完善功能,建设稳定高效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

“三北”工程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促进生态改善与民生改善有机结合。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三北”地区人民群众对生态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由过去简单栽几棵树、造几条林带以维护生存条件的基本需求,转向追求绿色、发展、致富的高层次需求。为此,“三北”工程大力发展生态与经济兼用的特色林果基地,让人民群众从生态建设中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持久投身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深化改革,增加工程建设内生动力

40多年来,“三北”工程与时代同步,持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林业体制机制,激发工程内生动力。

一期工程提出以防护林为主体,多林种相结合,突破了片面营造用材林的做法;实行带片网结合;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地区以灌木造林为主。二期工程提出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的指导思想。三期工程规划建设了一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在造林质量上转向防护林三大效益的综合发挥为主,管理模式上坚持行政推动与政策调动相结合、政府决策与建设者自主决策相结合、计划管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五期工程重点在建立健全生态修复制度、森林经营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方面求突破,吸引民间资本向工程建设流动聚集,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建立生态效益评价体系、考核办法、奖惩制度,依法推进项目建设。

科技创新,工程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三北”工程将科技创新驱动作为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发挥科技的发动机、加速器、助推剂作用。

“三北”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相对较低。40多年来,工程依靠科技进步,把推广适用技术作为突破口,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推广适用技术,先后筛选出近千项深受农民欢迎的适用技术,大幅度增加了工程建设的技术含量,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推进了工程建设梯度升级。推广抗旱造林系列技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3%;推广飞播造林综合技术,不仅使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0%以上,还成功突破了年降雨量200毫米以下传统认为不适宜飞播的禁区。同时积极推广专业队造林,充分利用专业队经验和技术优势,不断在困难立地条件下取得造林突破。

强化“造血”,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40多年来,“三北”工程充分发挥中央投资的导向作用,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多渠道投入工程建设。

工程推进过程中,在稳步增加中央补助资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投资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多渠道投入工程建设,特别是重点引导工程建设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重点区位转移。在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燕山山地、晋陕峡谷、甘肃陇东等重点区域,引导建设一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在人口聚集的城乡周围增加森林,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建设的服务功能。

(本文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供稿)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责任编辑:宋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