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千万工程”的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

发布日期:2023-07-26  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3-07-25  作者: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浏览次数:2132
核心提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带来了全方位变化,创造了历史性成就,形成的影响是国际性的。“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探寻了统筹城乡、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带来了全方位变化,创造了历史性成就,形成的影响是国际性的。“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探寻了统筹城乡、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凸显了物质富裕和精神文明互促共进的重要原则,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要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理论和科学方法,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城乡融合,谱写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新篇章贡献了先行样本。

一、“千万工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即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开启了浙江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篇章。20年来,浙江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牢记“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谆谆嘱托,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了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未来乡村的跃迁。

(一)“千万工程”是引领乡村发展的龙头工程

聚焦破解浙江率先遇到的产业层次低、发展粗放、生态不堪重负等“成长的烦恼”和“制约之痛”,“千万工程”找到了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有效路径。习近平同志在200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召开的浙江省“千万工程”启动会上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理解“农业兴才能百业兴、农民富才能全省富、农村稳才能全局稳”的深刻道理,不断增强“现代化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最迫切、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最艰巨、改变农村面貌的任务最繁重”的历史责任,充分认识实施“千万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惠及全省千百万农民的“德政工程”,努力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水平,整体推进全省的“三农”工作。自2003年以来,浙江制定新的行动计划,持续迭代深化,不断向纵深推进。2008年部署继续实施第二轮“千万工程”,在全省全面开展村庄整治建设。2010年部署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2016年提出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2021年大力实施新时代全域共美、环境秀美、产业壮美、数智增美、风尚淳美、生活甜美“六大行动”。2023年持续深化乡村建设行动,以“千万工程”统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二)“千万工程”是统筹城乡的基础工程

聚焦破解浙江发展中面临的城乡差距大、城乡融合难等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浙江以“千万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城乡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一是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推进城乡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物流、宽带服务、金融网点等建设,2022年全省200人以上自然村公路通达率100%,城乡公交一体化率75%;率先基本实现城乡饮水同质,城乡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达90%;农网供电可靠性达99.9%,农村电网智能化改造有效覆盖率92.1%;管道燃气“村村通”试点和城乡供气一体化试点积极推进;快递进村服务、行政村4G和光纤、重点乡镇5G、“雪亮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县域数字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第一。二是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推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城乡教育共同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义务教育城乡学校校际差异系数全国最低(0.27以内),村级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率84.4%。三是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深入推进“两进两回”,支持和引导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农村能人回农村,实施新一轮农村能人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民创业促进行动,培育更多农创客,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

(三)“千万工程”是“两山”转化的生态工程

聚焦破解如何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方式,特别是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千万工程”实现了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的跃升,有效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农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浙江按照“两山”理念的指引,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功能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不断涌现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养生养老、来料加工、运动健康、文化创意等新产业和新业态。

(四)“千万工程”是乡村治理的民心工程

聚焦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特别是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不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不完善、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高位推动,有效发挥了多种治理制度的功效。充分调动政府、农民和市场三方面积极性,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做好规划编制、政策支持、试点示范等工作;注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完善农民参与引导机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利益机制,吸引企业、社会、村集体和村民多元主体共同投资和参与乡村建设,解决乡村建设供给不足、资金短缺问题,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的大格局。同时,积极推进乡村数字化改革,加快建设乡村“数字大脑”,坚持需求导向,聚焦重点领域打造更多适农化多跨应用场景。积极推进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提升乡村文明风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切实提高乡村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确保农村地区社会秩序和谐有序。

(五)“千万工程”是共同富裕的改革工程

聚焦破解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大、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千万工程”有效激发乡村内生活力,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浙江结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各项目标任务,谋划建立一套目标清晰的指标体系,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谋划推进农户“扩中”“提低”、山区26县和海岛县高质量发展以及“浙农促富”数字化场景应用建设等重点任务,加快打造一批具有浙江“三农”辨识度的标志性抓手。建立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市级财政配套补助、县级财政纳入年度预算。支持组建县域强村公司,增强村集体经济富民惠民功能,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生态农业,建设“共富工坊”,深化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多渠道提升农民收入。打造新型帮共体,推行共享型飞地经济合作模式,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实现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同富。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1缩小到2022年的1.90∶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5431元提升到2022年的37565元,年均增长31.1个百分点。全省村级集体总资产8800亿元,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85%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51.2%。

二、“千万工程”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

“千万工程”从省域层面对如何有效破解“三农”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念重塑、模式重塑和制度重塑,蕴含着独特的系统观、发展观、价值观、文明观和生态观,是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生动实践,在我国城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一)指明了建设现代乡村的目标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从大历史观的视角,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千万工程”找到了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的金钥匙,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实现双轮驱动,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同时,“千万工程”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农村地区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

(二)开辟了城乡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千万工程”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率先求解“城乡差距”这个共同富裕的普遍性难题,从浙江千百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把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积极探索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有效激活农村广阔的消费市场,为强大国内市场提供支撑,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筑牢基础。

(三)找到了现代乡村治理的核心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千万工程”把农村文明村、文化村、卫生村、民主法治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风景美”向“风尚美”转型,极大地改善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邻里关系。同时,创新提质乡村数字经济,积极运用现代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等农业农村领域重点改革,推动美丽乡村从“形态美”迈向“制度美”。

(四)赋予了乡村文明传承的创新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赓续农耕文明,强调要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千万工程”不仅仅是环境革命,还是一项“文化工程”,从最早的“送文化”“种文化”,到2013年为顺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农村文化发展实际,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农村文化礼堂,通过文化引领实现“心灵美”,截至2022年底,已经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按照“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推动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仪礼节、家德家风、文化文艺“五进”礼堂,使文化礼堂成为农村“文化地标”、农民“精神家园”,让浙江乡村不仅美在山水生态、村容村貌,更美在乡风文明、人文内涵。

(五)贡献了乡村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千万工程”探索于浙江,走向全国,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反响,为世界提供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浙江样本。“千万工程”有效破解了如何改善乡村环境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性难题,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千万工程”面向广大农民,推动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支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自身的努力,既着眼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又着眼于人类文明的共同未来,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愿景作出突出贡献和示范,“千万工程”成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史、现代化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三、持续深化“千万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新征程上,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将为推进城乡融合新进展、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塑造乡村风貌新气质、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新篇章,让农村群众享受到现代化建设新成果,作出新的时代贡献。

(一)为推进城乡融合赋能

持续深化“千万工程”,要把工农、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将提高县城承载能力与深化“千万工程”相结合,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化县、镇、村三级美丽联动创建,在城乡融合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加快走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美丽乡村延伸,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美丽乡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美丽乡村辐射,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拓展现代化发展空间的广阔天地,高水平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均衡发展、互促共进、共同繁荣。

(二)为提速乡村振兴加力

持续深化“千万工程”,要找准我国乡村发展的历史方位,更高水平统筹推进乡村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乡村现代生产力。大力提升村民现代化素质,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更加注重完善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断重塑乡村功能,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能,加快走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新路径。

(三)为建设和美乡村增色

持续深化“千万工程”,要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深入探索农业绿色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环境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进的机制,形成既有现代文明,又有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新境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推动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再提升,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

(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路

持续深化“千万工程”,要进一步丰富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率先探索破解制约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努力绘就共同富裕大场景下新时代美丽乡村新图景,推动美丽乡村不断彰显未来味、共富味、数字味。通过全链条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行动、农民创业就业促进行动、乡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先富带后富“三同步”行动,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执笔人:吴红梅 潘毅刚 陈文杰 祝立雄)

(本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3年第6期)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3年第6期目录

责任编辑:朱蕾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