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农业科普 » 正文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9个关键词揭开这片千年万亩古茶林的面纱

发布日期:2023-09-19  来源:新华社新华网  浏览次数:218
核心提示:(视频)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57项世界遗产,云南省第6项世界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何以成为全球首个茶文化世界遗产,9个关键词揭开这片千年万亩古茶林的面纱。关键词1:古茶林文化景观在景迈山上,古老的茶树与原始森林交错

(视频)

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57项世界遗产,云南省第6项世界遗产。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何以成为全球首个茶文化世界遗产,9个关键词揭开这片千年万亩古茶林的面纱。

关键词1:古茶林文化景观

在景迈山上,古老的茶树与原始森林交错出一片生机,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了林茶互生、人地和谐的古茶林文化景观。

5片完整的古茶林,古茶林中的9个传统村落以及古茶林之间的3片分隔防护森林,是此次申遗的遗产要素。

关键词2:万亩古茶林

景迈山上一眼望不到头的便是那漫山的古茶树,这里有2.8万亩古茶林,古茶树320余万株,是全世界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

景迈山上的群众世世代代守护着这片古老的茶林。

关键词3:林下茶种植

景迈山的世居民族在原始森林系统中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

即通过林下开垦,为茶树生长创造理想的光照条件,同时利用森林完好的生态系统防止病虫害侵袭。不用农药和化肥,即可生长出高质量的有机茶叶。

关键词4:传统古村落

景迈山世居民族先民在迁徙途中发现野生茶树,于是在景迈山定居。

申报遗产区和缓冲区内共有15个村寨,这里的民族以傣族、布朗族等为主,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这片古茶林相呼应,融合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5:保护、传承与发展

传统的林下茶种植方式有效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这里的居民坚持着在发展中保护,出台条例规定居民不允许过度采摘茶叶。

由原来的四季采茶变为一年只采春、秋两季,鼓励发展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传承与发展中保护着这座古茶山。

关键词6:茶文化

景迈山也从未辜负“世界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美誉,景迈山世居民族共同创造、传承茶文化。

以“和”为核心的当地茶文化,保护生态的村规民约以及互敬互爱的风俗习惯,实现了人与茶、人与自然之间的高度联系。

关键词7:好客的茶

在“千年布朗古寨”翁基有一个说法——无论你走进谁家都可以免费品一品当地的茶叶。

在糯岗,手工茶制作在传承的同时,批量化制茶也悄然兴起,这也是景迈山以茶示人的缩影。景迈山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茶叶作坊,种茶、采茶、制茶成了村民的日常。

关键词8:致富“金叶”

景迈山上的群众依茶而生、伴茶而歌、因茶而舞,生活在这里的布朗族、傣族等世代以茶叶种植为主要产业。

眼下茶产业已经变成他们勤劳致富的“金钥匙”,引导好茶产业发展对保护景迈山遗产价值至关重要。

关键词9:远山、近舍、炊烟、茶香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填补了目前世界遗产中没有以茶为主题的文化遗产的空白。

群山之间,茶林掩映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依山而建、傍茶而居,远山、近舍、炊烟、茶香诉说着这片千年万亩古茶林的故事……(本文内容综合自新华社、新华网)

策划 刘洪 韩海阔

监制 牟彦秋 梁甜甜 李霞

监审 黄林昊

作者 康静 柴静 徐华陵

海报制作 游娟

来源:“新华网”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位中阁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