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发布日期:2023-09-28  来源:i自然  作者:范振林  浏览次数:210
核心提示: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国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源于对粮食安全以及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考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反复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必须严防死守十八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决不能有闪失。实现高质量的耕地保护,是确保新时代粮食安全的逻辑起点和维护国土安全的基础保障。自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国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源于对粮食安全以及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考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反复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必须严防死守十八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决不能有闪失。

实现高质量的耕地保护,是确保新时代粮食安全的逻辑起点和维护国土安全的基础保障。自国家粮食安全概念提出以来,其内涵已经逐步延伸到“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和“粮食营养安全”这相互联系贯通的三个层面,基本内涵是能够有效地向全体人民提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其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最高层次,任何保障措施都必须服务和服从于这个大局,而十八亿亩耕地保护红线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物质基础。

目前,我国的粮食安全主要面临两大不确定因素:一是耕地占用问题。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仍然需要建设占用一部分耕地,生态建设也需要将一部分生态重要区、生态脆弱区以及25度以上不适宜耕作的耕地进行生态退耕。二是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自给间的“跷跷板”关系。当下,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与粮食自给的矛盾依然存在,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而国家对农业的补贴较为有限。我国以前的农业政策和相关的土地政策,都是以尽力保证粮食自给为原则进行规划调整。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饮食结构调整,对经济作物的社会需求必将增加,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之间亟待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鱼和熊掌如何兼得?考虑到我国庞大且不断增长的人口和耕地、水资源都相对不足的先天条件,以及经济冲击、地缘局势、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等因素,粮食安全完全依靠国外是不可能、更不可行的。我们必须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始终坚持立足国内,以国内大循环和统一大市场为支撑,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考虑如何有效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类生产、两个市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趋利避害。

笔者认为,新的粮食安全战略观念必须在上述思维基点上,建立战略与常规措施相配合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把粮食安全建立在三个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基础性战略安全问题,主要从技术和自然角度考虑,通过保护耕地、全力提升耕地质量,保证我国在各种情况下,能基本实现粮食自给的土地粮食生产潜力。第二个层次是常规或次级战略安全问题,即在常规发展中,如何获得粮食,如何安排粮食生产与适度进口等问题。比如,可通过藏粮于民和建立适度的常规粮食储备,以确保在突发情况下,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将国内粮食生产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粮食保障供给,提供过渡性的粮食安全保障。在这样的双向调节机制下,加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统筹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更好实现农业效益和粮食自给的统筹协调。第三个层次是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跳出“粮棉油肉蛋奶”固有思维模式,更广泛地向森林、向江河湖海、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将食物的生产过程、实现载体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单位: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责任编辑:刘凯莹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