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农业科普 » 正文

长江流域内的主要稻作文化遗存有哪些?它们对当时的人口增长有什么贡献?

发布日期:2023-12-14  来源:南京学习平台  浏览次数:203
核心提示:长江流域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人类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目前,全国考古发现早于8000年的水稻农业遗址一共有16处,其中14处遗址位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稻作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澧县城头山不仅出土了水稻遗存,还发现了古老的稻田遗址,被考古学家称作“城池之母、稻作之源”。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被誉为“世界稻作之源”,对世界文明具有深远影

长江流域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人类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目前,全国考古发现早于8000年的水稻农业遗址一共有16处,其中14处遗址位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稻作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澧县城头山不仅出土了水稻遗存,还发现了古老的稻田遗址,被考古学家称作“城池之母、稻作之源”。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被誉为“世界稻作之源”,对世界文明具有深远影响。

长江稻作文化时间持久、分布广泛、水平极高,古老的稻作文化遗存几乎是全流域、全时期的,上游有大溪地遗址,中游有屈家岭遗址,下游有马家浜遗址和良渚遗址。1993年在长江支流潇水边的道县玉蟾岩发掘出的稻壳,经鉴定是有人类干预痕迹的野生稻。1995年出土了距今12000多年的稻谷遗存和存放谷物的陶片,发掘出的稻谷,兼具野、籼、粳的特征,初具栽培特征,这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标本之一。玉蟾岩遗址因在世界稻作农业文明起源及人类制陶工业起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天下谷源、人间陶本”。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两个遗址,湖南澧县彭头山水稻遗存,湖北宜都城背溪等地的水稻遗存,浙江余姚河姆渡水稻遗存等都是长江流域较早的水稻遗存,比上述几处遗存时代稍晚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或晚期遗址,均出土过大量的稻谷、谷壳与稻草。

我国自西汉以后到明朝前期,人口始终在5000万上下浮动,人口总数一旦上升到五六千万的时候便进入停滞期。其中固然有战争、瘟疫等多方面原因,但制约人口大规模增长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粮食供养能力的不足。明朝中后期人口能够跃上5000万台阶,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水稻技术的提升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江南水稻的单产要高于小麦,且南方稻作还发展出一年两熟的种植规律。正因为有了长江流域水稻大范围、成体量的供养能力,才得以弥补黄河流域小米、小麦对人口承载力供应不足的缺口。为应对这一缺口,需要把长江流域的粮食运到黄河流域,那么开凿一条连通南北的大运河就成为必然,因此大运河的产生、繁荣与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本文摘自南京出版社出版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100问》)

来源: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

责任编辑:武瑾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