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理论与探索 » 正文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论析

发布日期:2024-05-02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  作者:张新宁  浏览次数:58
核心提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时代赋予的重任,不失时机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是我们打开新质生产力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是破译高质量发展的“新密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性交汇期”问题。在这个历史性交汇期内,生产力因科技创新而具有历史性,科技

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时代赋予的重任,不失时机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是我们打开新质生产力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是破译高质量发展的“新密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性交汇期”问题。在这个历史性交汇期内,生产力因科技创新而具有历史性,科技创新因其自身特质而具有引领性,高质量发展因科技创新而富有时代性,使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实现了跃升,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作为生产力理论跃升的关键点,历史性地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依靠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进一步彰显了科技创新的独特功能。第一是产业变革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造一系列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第二是模式塑造功能,主要体现在为生产力发展指引方向、为经济发展开辟新增长区与新增长点,从而塑造经济增长新模式。第三是动能提升功能,主要体现在催生机制、牵引机制和拓宽机制。第四是资源整合功能,具体表现为提供信息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替代能源。第五是生态优化功能。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沟通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必然联系,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创新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问题。优化生态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发展循环经济,走经济“绿色化”的必由之路。第六是风险防护功能。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上的问题具有潜在性、可能性和突发性质,通常会在意料之外甚至瞬间出现,并带来严重甚至毁灭性的灾难。如何保证安全、测灾防灾减灾,主要靠科技解决。

新质生产力的跃升,要求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才能形成巨大合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要求新型生产关系深刻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作用,既要变革现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藩篱,又要利用先进技术赋能产业变革和布局,发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一,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革命性突破。在新的形势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这必须贯彻如下原则: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组织动员体系;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基础前沿领域前瞻布局的战略目标;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引领带动机制;立足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体制机制;良好的人才创新生态环境;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开放合作机制。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具有产研融合型、满足需求型、生态友好型、全球普惠型的优势,因而有助于引领科技创新方向、完善科技创新制度、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凸显创新激励与成果转化的高效性,从而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以实现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为最高目标,在充分发挥市场对微观经济体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国家政权配置全局性宏观资源的功能,即实现全国一盘棋,统筹协调人力、财力、物力、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统一计划指导下主攻战略性重大工程项目。新型举国体制科学地汲取了两大类资源配置的优长,剔除了各自的缺陷,又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统筹综合创新的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专利”。新型举国体制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为人民谋幸福的制度优势,能够促进微观“活”与宏观“集”形成巨大合力,能够科学制定和实施全局性、长远性的建设规划,能够集中攻克科研、生态等重大科技攻关课题,能够在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大市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防范各类风险、救治各类灾害,从而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的有机统一,在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第三,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一是通过全面完善产权保护机制、全面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等,形成要素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框架,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和成果导向的评价体系,引导科技创新的市场化方向。二是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加强和优化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市场不当竞争,落实企业帮扶措施,消除阻碍创新要素流动的限制性、歧视性规定,建立统一规范的全国要素市场,保障民营企业平等享有获得各类要素的机会。三是全面贯彻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激励机制,引导知识、技术、数据等要素向市场主体汇集、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四是完善创新要素的价格机制、准入机制、竞争机制、交易机制,提升创新要素的倍增作用。这些措施促进了各种优质先进的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向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既是促进我国市场由大变强的主动选择,又是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四,要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一方面,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因此,要鼓励企业对前沿技术进行探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代产业高效率转化的速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创新创业平台和孵化器服务,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质量融合。另一方面,新科技的突破和新产业的出现离不开金融和财政政策的支持。要将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引入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半导体、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为创新型企业的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以量化指标评估企业的创新潜力,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更为精准的信贷支持和融资服务;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为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的良性互动保驾护航。

第五,要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国际环境。在当前的国际机遇和挑战下,开放与合作能够促进创新资源充分涌流,能够洞悉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扩大要素型开放和制度型开放,以自身运行规则、技术标准、管理模式的制度化、法治化、国际化,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聚合全球先进资源和要素,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快科技资源“引进来”和科技成果“走出去”,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培育更强大、更高水平的新质生产力。

(原文刊载于《思想理论教育》2024年4期,作者单位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姜晓磊/摘编)

责任编辑:姜晓磊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