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未来产业发展

发布日期:2024-05-06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作者:王鹏 靳开颜  浏览次数:95
核心提示: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加快技术的应用创新和产业转型,加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指导,保持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时代命题。一、新质生产力的传承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必然产物,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全球化和新技术浪潮中的新诠释。在当前科技革命和数字时代的巨浪下,中国经济转向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则需要将目光更多地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加快技术的应用创新和产业转型,加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指导,保持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时代命题。

一、新质生产力的传承与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必然产物,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全球化和新技术浪潮中的新诠释。在当前科技革命和数字时代的巨浪下,中国经济转向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则需要将目光更多地转向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变化上,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质态的生产力,每一个接续性产业,都由其所处时期的“新质生产力”造就和对应。从历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来看,“革命”决定“格局”。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是一场贯彻性的“全息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化进程,而以我国“一带一路”为开端的第四代全球化将打造开放共赢、互联互通的“大生态”。“大生态”时代的全球化主要驱动力量是新技术、新思维与新需求之间的有效连接。

二、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和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既有传统生产力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属性,又在“新”与“质”两个层面实现了突破。“新”主要涉及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实体性要素,及科技、管理和教育三大渗透性要素,具体是指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三新”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质”则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即以“关键要素、关键技术、关键领域、关键趋势”为主,强调将创新驱动视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通过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来引领生产力的飞跃和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以科技创新为起点,推动产业创新,以生产力发展质变为关键,传承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实际生产力为落足点,观测生产力的发展与变迁,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共同发展。因此需要完善补充当前的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并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来激发生产力发展活力。推进生产关系则需要政府从立场和具体行动两方面出发,一方面,针对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政府的产业政策应当更包容友好,给予他们更多耐心和宽容,以促进创新、发展和适应新的市场要求,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应通过构建完整产业生态体系、采取场景驱动和维护综合环境三重叠加,在供应链、合作伙伴、创新生态、市场和消费者等多个方面形成联动,共同促进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其主要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和未来产业展开实施,利用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韧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技力量。一方面,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创新。数字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核心作用。另一方面,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这是数字技术释放效应的关键,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是数字技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第二,产业力量。首先,良好的创新环境是激发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政策支持和激励,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提供优惠政策;构建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其次,引领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最后,开放共享,发挥创新集聚优势。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的高度集中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三,市场力量。利用市场优势,充分实现国内外双循环。同时以政策引导,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

第四,人才力量。释放“虹吸效应”,增强人才储备,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库;加强专业训练,培养专业人才;不断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同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研支持力度,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成果转化率;建立自然科学专项基金,多方面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四、未来产业的发展思路

全面优化生产关系,建立完整产业生态体系。首先,布局产业生态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动力。构建产业生态系统,鼓励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其次,优化资源配置,设立专业研发机构。建立新质生产力产业园区,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吸引更多优质资金和技术人才,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链条的整体效益,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同时,在产业园区开发新质生产力研究院等机构,通过部门精细化分别进行理论研究及创新研究,利用产业园的丰富科技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实现与其他项目的资源共享。

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其一,以绿色科技创新为动力,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当前,全球产业链正不断向短链化、区域化、数字化、绿色化等方向演化,这或将导致新质生产力出现新的表现形式,因此需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和生产关系的演变,主动寻找与接收变革信号,并及时进行调整。其二,完善金融体系建设,推动数据化进程。一方面,加强金融支持体系建设,加大针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金融服务,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多元化融资需求。同时,推出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推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如科技债券、科技信托等,为企业提供更加灵活的融资方式。另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此外,还可以针对企业不同阶段的生产,推出不同的金融工具。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又为传统生产力变革跃迁提供了中国方案。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创新环境优化、市场机制与人才培育等重点工作,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取得更大优势。

(原文刊载于《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原题《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未来产业发展:内涵特征与发展思路》,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姜晓磊/摘编)

责任编辑:姜晓磊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