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调查研究 » 正文

榴乡大地处处石榴红——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改革发展纪实

发布日期:2020-10-26  浏览次数:1223
核心提示:又是一年丰收季,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的秋风吹红了漫山遍野的石榴,也吹红了百姓们的好日子。每年这个时候,峄城的石榴种植户们就会聚集起来,在冠世榴园里选出当年种出的最大的一个石榴,封为石榴王,颁发奖杯、奖牌。上台领奖的村支书这一年都会显得红光满面。峄城是著名的中国石榴之乡,从衣食住行到经济战略,从党建品牌
 又是一年丰收季,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的秋风吹红了漫山遍野的石榴,也吹红了百姓们的好日子。每年这个时候,峄城的石榴种植户们就会聚集起来,在“冠世榴园”里选出当年种出的最大的一个石榴,封为“石榴王”,颁发奖杯、奖牌。上台领奖的村支书这一年都会显得红光满面。

 

峄城是著名的“中国石榴之乡”,从衣食住行到经济战略,从党建品牌到文化旅游……石榴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融入到峄城人的生活中。如今,大红灯笼般处处张灯结彩的石榴,从一张招待客人游览的“面子”,发展成百姓迈入幸福小康的“引子”,最终为一个在新时代更加精彩的小城故事充实了“里子”。

 

 

石榴红,映红了小康生活

 

初来峄城的人,印象最深的肯定是风中的榴香。作家王剑冰写道,石榴花开的季节,峄城“连风都是红色的,在下面满地张扬”。峄城种植石榴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当地盛传着汉丞相匡衡将上林苑的石榴引入家乡峄城栽培的故事。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这座小城已成为国内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产业链条最完整的石榴产地之一,以及国内最大的石榴鲜果、石榴苗木、盆景盆栽集散地。

 

“2018年,区里制定了《峄城区石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听说枣庄市也把石榴产业定为重点发展产业,我当时听了感觉像过年一样,心里很兴奋。”石榴盆景产业从业者张忠涛说,“盆景虽小,但它浓缩的是整个峄城的石榴文化。现在国家形势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水平越来越高,石榴盆景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

 

张忠涛曾是一名下岗职工,2012年,他成立了自己的苗木盆景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发展到50余亩地,40多个盆栽品种,年销售达200余万元。2013年,峄城“石榴盆景栽制技艺”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也成为了石榴产业的重要一环。目前,峄城在园盆景、盆栽总量超过30万盆,从事石榴盆景产业人员达3000余人,在园盆景、盆栽总产值预计5亿元。

“我在这种了30多年石榴,生意一年比一年红火,今年的‘秋艳’还没等10月份上市就已经被抢订一空,售出繁育的苗子5000多棵。”谈起今年的销售情况,果农李志保高兴得合不拢嘴,“现在政府大力发展石榴产业,每年都有很多游客来园子里采摘、观光,多余的果子就卖给周围的石榴加工厂,等于是双保险。”

 

李志保大叔真正的“保险”其实是峄城区的产业发展战略——向前端延伸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鼓励支持研发生产高端石榴饮品、药品、化妆品、养生保健品等新产品,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条,石榴产业成为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支撑产业。

 

近年来,峄城区做优一产,新栽“秋艳”等优质石榴3000余亩;改良复壮老化、低劣石榴园6500亩;新增富硒石榴1200余亩;高标准建设石榴盆景园、石榴文创园等产业项目;建设石榴良种苗圃园4个、石榴设施栽培园3个;实施荒山绿化500余亩。做强二产,“王老吉多籽多福石榴汁”在全国布点上市,“美果来”品牌石榴汁成为江苏金陵集团和北欧航空公司定制产品,入选“山东品牌高铁行”。加速推进峄州石榴茶、“美果来”石榴浓缩汁、亚太石榴红酒、同兴食品等技改项目。做亮三产,着力打造卡尔斯国家旅游度假区、淮海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研发基地、枣庄市全域旅游数字集散中心三大业态。有序推进石榴休闲庄园项目、石榴文化科技研学馆、水木石田园综合体、水起高端民宿等项目。目前,全区培育石榴专业种植合作社12个、石榴销售公司5个、石榴深加工企业5个,石榴种苗、深加工、销售相关企业发展到77家,有3万余人从事石榴种植、销售、运输、贮藏、加工和石榴生态旅游等产业,带动石榴园附近10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在石榴产业的带动下,峄城区积极扶持各镇街因地制宜,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在阴平镇,探索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物质流动方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方式,走出了一条安全、高效、生态、绿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在古邵镇,通过“镇企联村共建、连村带片”模式,打造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在底阁镇,打造黑皮鸡枞菌种植基地,在带动就业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

 

党旗红,映红了初心使命

 

朱村什么时候最热闹?“逢年过节村里都有演出,说的都是党的政策和咱老百姓心坎里的话,还有舞龙舞狮的,可喜庆了。”李玉玲大妈在峄城区榴园镇朱村住了一辈子,按她的说法,“以前从来没有哪个年岁像现在这么热闹。”

 

热闹说明什么?“以前一说起宣传政策,大家就觉得枯燥,没有吸引力。我们就把党的政策结合身边感人事儿,融到庄户剧团的节目表演里面去。现在每年农闲时都会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甚至走出本村走向街头巷尾,一有演出大家就都来看,不知不觉就把政策领会了。”朱村村书记刘怀富介绍说,朱村的庄户剧团是1994年在村委的帮助下成立的,发展到现在,除了35名剧团演员外,还有56名狮子龙灯表演队员,每年定期在村里的“百姓大舞台”演出新剧目,很受附近几个村的村民喜爱。

 

在峄城,人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句话成为了峄城区党组织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一个注脚。

 

位于“冠世榴园”腹部的北孙庄村以环境优美著称,“俺们村是村在园中,园在村中。”说起居住环境,村民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但是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成了村党支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很快,经村“两委”成员会、党群议事会审议表决,一张抓党建促发展的富民强村蓝图已然铺开。依托荒山资源,种植林果苗木2000余亩,年增加集体收入60余万元;依托石榴资源,成立石榴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石榴繁殖培育基地,社员年分红7万余元;依托景区优势,建设集旅游、观光、民宿、餐饮、游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项目,增加集体收入40万元……村里的路灯亮了,道路宽了,还建起了便民服务中心和文体广场,荒山变成了“金山”,乡村变成了“园林”。“七一”前夕,村民们发现,村里家家户户门前不约而同地挂起了党旗——“这叫‘吃水不忘挖井人’”村里的孩子这样说。

 

石榴红,红在果;党旗红,红在心。无论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峄城都是我党重要的根据地和交通枢纽,一代代的共产党人在这里点燃星星之火、绘就发展蓝图。近年来,峄城各级党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新的时代里落地生根。

 

文化红,映红了榴乡山水

 

几乎每一个来到“冠世榴园”的游人都会听到贺敬之先生的这句诗:“燎原星火似重现,忽作银河倾碧天。”这写的当然是石榴。

 

作为峄城的文化符号,石榴是这里吸引游客的最主要特色之一。“每到石榴花开、石榴成熟的季节,峄城就变得特别美。我特别喜欢峄城的一句话:早来早成,‘峄’来就成。”在青檀寺门前,来自甘肃的游客张滢玥对记者说。峄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崔蒙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把冠世榴园打造成外地人心中的诗意,本地人家门口的远方。”

 

“心中的诗意”需要文化作为支撑。峄城不缺少文化,这里有6000多年的红土埠文化,4000多年的州县文化,2700多年的运河文化,100多年的工业文化,其脉浩大,其果硕硕,其间有传薪,有相守,有蜕变,有新生,有希冀——这一切,孕育成了这一片世世代代峄城人赖以生存并获取滋养的文化摇篮。

 

如何将文化内涵融入到游客的体验中呢?峄城区从历史文化入手,整修了匡衡祠,重修了阴平古城;从创意产业入手,举办了无界文创艺术市集,建设了石榴文创园;从民俗文化入手,成立了老峄县民俗文化游艺社,建设了阴平镇斜屋印象馆;从项目体验入手,建设了飞行小镇田园综合体,举办了热气球音乐节;从节日庆典入手,发扬了历史悠久的青檀春季庙会、四月初十峄城古会,举办了“峄城欢乐汇”迎新春系列活动、冠世榴园欢乐季、仙人洞文化节暨桃花节;从基础设施提升入手,新建了“网红打卡地”峄城区图书馆、鲁笔博物馆、中华石榴文化博览园……“要说这些年最大的变化,那就是现在再不愁没有玩的地方了,”提起旅游资源的增长,土生土长的“老峄城人”张强颇有感触,“现在的峄城真的是一村一景,不论是风景区还是普通的乡村,环境面貌和旅游体验都比以前好太多了。”

 

此外,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民众走进红色旅游景区点,在欣赏美景、参观展览的同时接受红色教育。古邵镇程庄村也是峄城的一个热门旅游目的地,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生活,重温当年人工开凿胜利渠的壮阔图景。当地一位中学生在游览之后感慨地说:“经过游览,我对胜利渠精神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胜利渠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知青们用过的纺车,劳动者挥过的铁锹。”

 

当地一家文化传播企业的负责人常亮说,“现在许多游客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欣赏景观,对文化的感知与认同越来越成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品质旅游活动需要根据自身特点设计深度体验项目,提升游客的体验和认知。”

 

“我们以石榴特色旅游为带动,依据各镇街资源禀赋特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目前,冠世榴园景区内美丽乡村建设已实现全覆盖,底阁镇石膏塌陷区休闲体验、国家核桃园乡村旅游、万亩枣园生态观光、古运荷乡旅游度假等特色精品景点已初具规模,全域游格局初步形成。”峄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张熙滨介绍说。

 

决心红,映红了攻坚之路

 

9月20日,星期日。一大早,峄城区“榴乡诉递”网格员邵明芳拿起手机,看到 “榴乡诉递”App推送了一条民生诉求:“榴园镇北刘庄村路灯几乎都不亮了,无人修理,希望政府处理。”她当即点了“接收”,然后联系了相关部门。24日,北刘庄村的路灯全都重新亮了起来。那天下午,邵明芳看着最后一盏灯修好,在App里填写了回复:“现已把路灯修理完毕,感谢您提出的宝贵建议。”不一会儿,下面出现了一行评价:“很满意处理完了。”

 

这是峄城区“榴乡诉递”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下,一个“民生诉求”的运转过程。如果这个诉求需要相关区直部门配合,则会被上报到峄城区“榴乡诉递”基层社会治理中心,再通过相应机制交办给相应部门。除了家长里短的“民生诉求”外,通过这个平台,还可以解决“执法诉求”和“发展诉求”。

 

为了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峄城区通过“榴乡诉递”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把执法、服务下沉镇街,瞄准治理难点问题,开展综合执法,集中“会诊”,根据职责“事不完、人不走”,解决了镇街有心无力,部门推诿扯皮的问题,深受群众欢迎。“以前反映问题没人管,现在手机一键提交,马上就有人把问题解决了,感觉党员干部就在身边。”这是百姓的心声;“以前我们上门,群众爱搭不理的,有的还满嘴怪话,现在都是笑脸相迎,主动打招呼,关系更融洽了。”这是政府工作人员的感受。

 

目前,“榴乡诉递”基层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共受理有效诉求27451条,其中民生诉求27400条、执法诉求29条、发展诉求22条,已办结26670条,办结率97.3%,办结诉求满意率98.6%。

 

改革是民生改善的引擎。对于如何实现在公共资源享用面前人人平等的问题,峄城也用自己的创新实践给出了回答。

 

“昔日地塌屋裂庄稼淹,今朝楼高院美配套全,粮食瓜果鱼和虾,立体种养富农家。”这是峄城区底阁镇石膏矿塌陷地复垦工程实施后,流传在当地老百姓中的一句话。底阁镇是鲁南最大的石膏生产地之一,多年的地下开采,造成15110亩良田塌陷,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

 

为了彻底消除类似问题,峄城区围绕“盘活闲置土地、公共空间治理、推动土地流转”,确定了14大类49个升级项目,集中开展公共资源共享升级行动。通过盘活工业土地、招引适宜项目、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产业发展特色化、土地流转规模化、集体增收持续化、资源利用最大化,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现在,塌陷地已初步建成集生态水产养殖、特色农业种植、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立体生态农业园区,昔日塌陷地变成了今日“小江南”。

 

“推进改革攻坚,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枣庄市委副书记、峄城区委书记于玉说:“近年来,峄城区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在不同阶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思路。2018年底确立了建设‘小而雅、优而特的山水之城、文化之城、生态之城’的发展定位,去年年底提出‘抒写更加精彩的小城故事’的号召。不管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六大特色优势产业,还是项目建设的‘拿地即开工’‘四个一批’建设;不管是双招双引的‘枣庄峄城,一来就成,早来早成’品牌,还是优化营商环境的‘2335’审批服务承诺;不管是‘榴乡诉递’新模式,还是‘实在实干实绩’的三实导向,都诠释着我们在‘赶考’路上的不变追求。围绕‘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我们力求每一步都踩在节点上,‘改变’成为榴乡最鲜明的注脚。”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