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调查研究 » 正文

对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再认识

发布日期:2020-09-29  浏览次数:794
核心提示:马铃薯营养全面,可粮菜兼用,并具有适应性强、种植技术简单、用途广泛,产业链条长等特点。由于马铃薯生长季节短,茬口安排丰富,生产效益高,已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1]。许多学者在马铃薯良种选育、种植模式、栽培方式、病虫害等方面开展了研究[2-5],为各地发展马铃薯产业提供

 马铃薯营养全面,可粮菜兼用,并具有适应性强、种植技术简单、用途广泛,产业链条长等特点。由于马铃薯生长季节短,茬口安排丰富,生产效益高,已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1]。许多学者在马铃薯良种选育、种植模式、栽培方式、病虫害等方面开展了研究[2-5],为各地发展马铃薯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六盘水市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具有多年马铃薯种植传统,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长[6],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伴随农村产业革命、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推进,全市大力调减低产低效籽粒玉米,,使马铃薯产业进一步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认识六盘水市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意义,了解其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和机遇,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促进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发展。

1  马铃薯产业在六盘水市的地位及作用

1.1  马铃薯产业是六盘水农业产业发展的自然选择

六盘水市地处滇、黔两省结合部,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南、北盘江流域两岸,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起伏剧烈,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1 500~2 100m,平均海拔1 750m,属北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14℃ ,年日照时数1 300~1 700 h,年降水量1 100~1 700 mm,无霜期300 d左右[7],为典型的高山冷凉气候,别称“中国凉都”。这种气候决定了当地大部分区域只能选择种植抗性和耐性较好的玉米和马铃薯两种作物。由于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调减低效玉米,马铃薯产业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优先选择。

1.2  马铃薯产业是六盘水市人民主粮化的现实选择

据《六盘水市志·农业志畜牧志》记载,20世纪40年代末,六盘水市马铃薯播种面积仅为0.38万hm2,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3.36%,平均单产仅为5.85 t/hm2;20世纪80年代末,播种面积发展到2.97万hm2,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18.48%,单产提高到8.8 t/hm2。20世纪90年代后,全市马铃薯产业迅速发展,21世纪初马铃薯播种面积增加到5.4万hm2,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29.7%,平均单产进一步提升到13.45 t/hm2[8]。2019年全市种植马铃薯近8万hm2,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42.1%,平均单产达17.63 t/hm2,总产量140.45万t。随着播种面积增加和良种推广,马铃薯产量逐年递增趋势,奠定了马铃薯在六盘水市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同时,由于马铃薯吃法多样、加工简单和多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使其在当地人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当地人一种特别的饮食情结。

1.3  马铃薯产业是六盘水市农村实现脱贫致富及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作为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薯类加工产品的多样化开发,马铃薯需求量逐年增加[6],马铃薯产业对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目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0-11]。六盘水市作为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市之一,根据当地特殊的气候和环境条件,规模高效发展马铃薯产业,能够为当地粮食安全提供保障;并且,随着良种马铃薯及配套标准化种植技术的推广,目前全市马铃薯平均产量17.63 t/hm2,大部分地方达27 t/hm2以上,产值达3 500~6 000元/667m2,能够显著促进农户增收致富。因此,马铃薯产业是六盘水市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进程的重要途径,也能为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产业兴旺提供有力支撑。

2  六盘水市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和机遇

2.1  气候环境适宜马铃薯生产和储藏

六盘水市70%以上的地区气候冷凉,春秋凉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适中,有“高原凉库”、“天然冰箱”美誉[8],极为适宜马铃薯生长,特别是晚霜冻出现早,早霜冻出现晚的气候特点,对春马铃薯出苗和秋马铃薯成熟收获影响小[7],同时十分利于大量商品马铃薯的储藏。此外,六盘水市40%的地区自然隔离条件好、蚜虫少,适宜发展脱毒马铃薯种薯,尤其是水城县,被誉为马铃薯“天然留种基地”[9]。

2.2  市场前景与产业基础较好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鲜薯及其制品是欧美、非洲等地区很多国家的主要食物[11];在我国主要用于鲜食菜用、淀粉原料、饲料原料等,近年来由于薯片、薯泥等休闲食品消费增加,马铃薯需求量不断增长[12],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是六盘水市发展马铃薯产业的良好机遇。而六盘水市具有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越条件,属马铃薯优势区域生产带[7],也是我国西南地区马铃薯特色发展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较高,并且通过推广脱毒马铃薯种薯,马铃薯产量逐年增长,产业基础较好。

2.3  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全市境内铁路有贵昆、南昆、内昆、水柏、株六复线及六盘水南编组站,基本形成了北上入川,南下出海,西进云南,东往湖南的交通运输网络,是西南地区主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不仅能保障马铃薯产品的高效流通,也能极大地扩展马铃薯产品流通空间,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提高市场覆盖面。

3  六盘水市发展马铃薯产业面临的问题

3.1  种植技术落后限制单产提升

全市马铃薯平均产量从2002年的13.45 t/hm2提高到2019年的17.63 t/hm2,增长31.08%,增幅相对缓慢。脱毒马铃薯平均每产量在22.5 t/hm2以下徘徊,与省内外其他主产区相比,单产优势并不明显[9],生产水平总体仍然偏低。主要原因是先进配套技术应用面积小,农户科技种植意识参差不齐,传统栽培技术和粗话的管理方法仍然占主导,特别是将马铃薯与玉米套种,或单沟种植和不合理密植,作物生长相互影响。同时,土地不合理休耕,土地连作严重,施肥水平总体不高且结构不合理,农户施肥较为随意,针对性不强,大部分作物同用一种肥,重氮轻磷轻钾[7],施肥比例不合理[13]。另外,全市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壤,其粘酸瘦薄,普遍缺钾[15],加之长期的施肥比例失调,导致喜钾的马铃薯产量达不到预期,对良种推广和农户种植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

3.2  种薯供应市场混乱,农户对良种意识淡薄

由于全市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的繁种规模小,供种能力有限,导致脱毒马铃薯推广种植面积偏小,农户的种薯多采用自种自留或向高海拔地区自由调种,造成统一供种难度大,品种混杂现象严重;加之受经济条件限制,相当部分马铃薯种植户采用良种普及率不高,地方品种退化严重,更换品种意识不强。另外,由于马铃薯的商品薯和种薯在外观上没有严格的区分标准,农民不能很好鉴别,因而许多商贩出售假冒脱毒种薯[16],影响脱毒薯的实际推广应用,没有发挥其应用的增产效应,进而严重影响农民种植脱毒马铃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品种结构不合理,商品率不高

六盘水市马铃薯种薯发展经历了3个时期:一是解放前后,主要栽培当地及周边自留小品种,如本地乌洋芋、毕节白花洋芋、转心乌等;二是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引进马铃薯优良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如河坝洋芋、巫峡洋芋、红洋芋、马尔科、米拉等;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市建成马铃薯脱毒快繁中心进行脱毒种薯生产,此后,脱毒马铃薯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13]。目前市内推广的主要脱毒马铃薯品种有靑薯9号、威芋5号和本地乌洋芋等10余个,但大多为食用型、饲料型品种,菜用型和工业用等专用型品种少,且质量普遍偏低,影响外销和专用加工商品率。

4  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建议

4.1  试验示范,强化良种及配套技术推广

以脱毒良种为基础,大力推广马铃薯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特别是施肥方面,可通过多点试验,分析测定适宜市内种植马铃薯土壤的通用施肥比例,因地制宜指导农户合理施肥,加快转变传统施肥方式[13]。同时,分区域适时开展休耕,引导农户及时更换优良新品种及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发挥脱毒马铃薯产量优势,增强农户发展种植马铃薯积极性,扩大脱毒马铃薯播种面积。

4.2  依托科技,加快脱毒种薯繁育研发

优良种薯,特别是脱毒后的优良种薯,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增加脱毒马铃薯薯种推广率,提高繁育中心年生产微型薯能力和效率,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此,应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外部市场,围绕种薯繁育体系建设,提高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良种繁育的科技含量,加快开发适宜本地的优良种薯[13]。

4.3  优化品种结构,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

按照市场需求,依据不同品种的生产季节、品质特点和用途,科学规划和布局马铃薯产业区域。从现有种植品种中筛选一批品质优良和市场潜力较好的品种,结合引进补充部分新品种,加大应用这些品种的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辐射带动种植户更新优化种植品种[13]。

4.4  发挥政府职能,构建完整产业体系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重视马铃薯产业发展,以市场营销和加工为重点,通过政策和资金等方式,结合对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做好生产、销售、加工各环节所涉及的科技、信息、资金等服务,逐步建立科学完整的产业开发体系和准确快捷的市场信息体系[13],最终构建起完整的产业体系,提升马铃薯产业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谢从华.马铃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

[2]  宋吉轩,李  飞,邓宽平,等.贵州马铃薯育种现状及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07(3):148-150.

[3]  黄承建,赵思毅,王龙昌,等.马铃薯/玉米套作对马铃薯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3,39(2):330-342.

[4]  范士杰,王蒂,张俊莲,等.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土壤水分状况和产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2,21(2):271-279.

[5]  吴石平,何永福,杨学辉,等.贵州马铃薯病害调查研究[J].农学学报,2012,2(6):31-34.

[6]  谢从华.马铃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

[7]  高连仲.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探略[J].中国马铃薯,2004(3):189-192.

[8]  谭有燕.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D].贵阳:贵州大学,2009.

[9]  周维群.六盘水市蔬菜产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对策[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10]  吴晓留.新形势下贵州省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7(10): 76.

[11]  杨恩琼.新形势下贵州省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对策[J].种子,2014,33(1):96-98.

[12]  柳  俊.我国马铃薯产业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13(5):13-18.

[13] 靳  颖.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现代农业科学,2008(11):146-147.

[14] 六盘水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六盘水统计年鉴[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2007

[15] 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2007

[16] 金  辉.贵州省盘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及产业发展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作者: 刘  志(1990-),男,农艺师,硕士,从事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农技服务》2020年3期121-123页

责任编辑:黄筑斌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