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生态环保 » 正文

甘肃武威:二十载坚守 两代治沙人黄沙窝里“织”绿洲

发布日期:2020-05-05  浏览次数:621
核心提示: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歉。76岁的王天昌老人依然记得这首在红水村传唱多年的童谣。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风卷狂沙常年起,把人刮得睁不开眼、看不清路。地里的庄稼不是被埋掉,就是被打掉,沙丘不断前移,土地逐年沙化,风沙成了一大害。乡亲们苦言道
 “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歉。”76岁的王天昌老人依然记得这首在红水村传唱多年的童谣。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风卷狂沙常年起,把人刮得睁不开眼、看不清路。地里的庄稼不是被埋掉,就是被打掉,沙丘不断前移,土地逐年沙化,风沙成了一大害。乡亲们苦言道:“这日子,难道就越过越穷了吗?”

 

到了王天昌的儿子王银吉这一辈,乡亲们依然望沙空叹。那年一场沙尘暴过后,看着被沙打得七零八落的庄稼,王银吉坐在地埂上反复想:“人活着,总要有个盼头,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风沙毁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应该想办法把沙治住。”

 

此后,王银吉一家人商量了好久,一辈子把土地当成命根子的老父亲王天昌最后拍了桌子:“娃子,你干吧!我支持你!”几天后,王银吉父子俩扛着工具、背着干粮走进沙漠,在一个叫“庙儿墩”的沙窝,开始了一家两代人的漫漫治沙路。那一年,是1999年。

 

“望着茫茫黄沙,心里那个难受啊”

 

王银吉今年整50岁,回想起20多年来的治沙路,他无奈地直摇头。

 

要想在沙漠里种活一棵树,可不是件易事。种树最关键的是水,可沙漠里没有水源,他们只能回到3公里外的家里取。“当时没有运输工具,我硬着头皮从亲戚朋友那里东借西凑买来了两峰骆驼,每天驮着4个水桶,在家与沙漠间来回驮水。”王银吉回忆道。直到后来,他借钱修了一条便道,开始用四轮拖拉机拉水、运树苗、运麦草,才结束了靠骆驼驮水的历史。

 

相对于缺水,恶劣的自然条件更是让治沙人头痛不已——夏天晒得脸上脱皮,冬天冻得直打哆嗦。“人受罪就不说了,有时候头一天挖好的树坑,一夜间就被风沙填平了;刚刚栽好的苗木,一场大风就被刮跑了;好不容易栽活的苗木,遇到连续几天的高温天气就被晒死了,先前所有的投入和辛苦一下就没有了。望着茫茫黄沙,心里那个难受啊!”王银吉说道。

 

 

王银吉治沙时所住的“地窝铺”

 

治沙之难历历在目。可王银吉不仅要面对大自然的严苛,还要应付村民的冷嘲热讽。有人劝他再不要劳神费力了,人是不能和老天爷斗的;也有人说他傻着哩,把钱拿上白白地往沙窝里甩,祖祖辈辈都没有把沙治住,你一家人能行吗?还有人挖苦王银吉就是想出个风头!

 

 

“地窝铺”内异常简陋,阴暗潮湿。

 

“说实话,听到这些话,我动摇过。但既然选择了治沙,就不能退缩。”为了摸清风沙的流动规律、提高苗木成活率,王银吉父子迎寒风、冒酷暑,背着干粮常年在流沙最严重的风沙线上行走,仔细察看风势和流沙走向,寻找压沙植树的最佳坡面。就这样,由点到线再到面,“星星之火”在这片荒芜之中,呈现出“燎原”之势。

 

“我要陪着你们把这片沙漠治好”

 

治沙,让王银吉一家终生难忘。由于常年在沙漠里干活,王银吉皮肤晒得黝黑,手心都是血泡,手掌压起了老茧,手指头上的肉刺起了又退、退了又起。“可这些相对于治沙给家人带来的磨难,又算得上什么?”王银吉也在反复问自己。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治沙人吃的苦、受的煎熬,只有他们自己记得。

 

治沙间隙,王天昌唯一的爱好就是抱着三弦,弹唱他自编的《治沙歌》,一为解闷儿,二是也能鼓劲儿。从治沙开始到如今的20多年里,王天昌从没有离开过脚下这片黄沙。由于常年住在阴暗潮湿的“地窝铺”,他得上了严重的风湿病,每到阴雨天腿和胳膊就钻心地痛。到了2004年,王银吉父子逐步扩大了治沙面积,但那时候他们既缺钱又缺人。他和父亲决定让即将上高中的妹妹辍学回家,帮助一家人料理家务,解决眼前的困难。妹妹知道不让她再上学后,非常难过,好长时间都在埋怨他这个当哥哥的。

 

 

爱弹三弦的王天昌

 

2005年春天,正是压沙造林最忙的时候。王银吉上初中的小儿子腿脚有些不利索,但全家人只顾干活,也没在意。直到一个月后经老师提醒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已是脑瘤晚期。那年端午节前,王银吉年仅14岁的小儿子永远离开了。弥留之际,孩子对王银吉说:“爸爸,你一定要把我埋在沙窝里,我要陪着你们把这片沙漠治好……”

 

“地窝铺”里战黄沙。20年来,这片让王银吉一家又爱又恨的沙窝窝,埋藏了太多不舍。

 

“我的治沙经验就是俩字:坚守”

 

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庙儿墩”沙窝变样了。登上王银吉家旁边13米高的瞭望台远眺,一望无边的沙漠里,花棒、榆树、沙枣树昂首挺立,正向沙漠深处顽强延伸。

 

 

王银吉家旁边13米高的瞭望台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风小了,沙少了。现如今,风沙口上“织”出了一道南北长4公里、东西长3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栽植各类苗木620多万株,成活率达85%以上,治理沙漠已超过8300多亩。到了夏天,野生动物和各种飞禽也来安家。

 

 

王银吉父子将沙漠变成了绿洲。

 

在治沙道路上,王银吉也不再是一个独行者。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防沙治沙队伍,很多社会爱心人士和绿化公益组织伸出援手,捐款捐物,主动参与压沙造林,同王银吉一起并肩与风沙作斗争。这其中,也包括先前对王银吉的行为不太理解的乡亲们,他们高兴地说:“还是王银吉看得远!”

 

有人问王银吉,你的治沙经验是什么?他说就两个字: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只想多栽些树,在改变家乡面貌中尽一点力,为子孙后代的生存留一点东西。我有个‘小目标’,那就是再奋斗几年,争取绿化1万亩沙地!”王银吉满怀信心地说。

 

 

王银吉身后的一抹绿,是对他一生苦苦治沙最好的回报。

 

这也是从20多年前走进沙漠植树的第一天开始,王银吉父子对这片土地的承诺:“虽然这条路还很漫长,但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只要我们矢志不移,坚定不移走好防风固沙、脱贫攻坚之路,就一定会留给后代一个绿色、幸福的美好家园!到那时,我可以骄傲地说:值了!”

 

i自然(爱自然)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