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美丽中国 » 正文

野骆驼野马今安在

发布日期:2020-05-05  浏览次数:647
核心提示:自古,甘肃成片原始森林,广袤的山地、高原、沙漠和戈壁,既是4000多种野生植物的故土,也是650多种野生动物的伊甸园。珍稀的野马、野骆驼、黄羊以及其他一些罕见的动物在这片土地上延续着生命。地图上的甘肃看去如一把马头琴,河西走廊即是琴弦,演奏出8000余年悠长的历史回声。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
 

 

自古,甘肃成片原始森林,广袤的山地、高原、沙漠和戈壁,既是4000多种野生植物的故土,也是650多种野生动物的伊甸园。珍稀的野马、野骆驼、黄羊以及其他一些罕见的动物在这片土地上延续着生命。

 

地图上的甘肃看去如一把马头琴,河西走廊即是琴弦,演奏出8000余年悠长的历史回声。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汇聚于此。母亲河——黄河从三江源流来,由此北上。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也在这片土地上诞生。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由河西走廊一路向西,连接为一条东西方文明的纽带。甘肃,1600多公里的狭长大地上,拥有华夏文明发祥地的辉煌。

 

安南坝的家园

 

由敦煌至阿克塞红柳湾镇,晨间小城的天无比蔚蓝,树上、楼房上洒满阳光。小城静谧宽阔的人行道上,镶嵌有雕刻着珍稀动物的石板,一块块看来,有长空飞腾的金雕、山间疾驰的鹅喉羚、双双起舞的黑颈鹤、昂首阔步的野骆驼。

 

阿克塞,是哈萨克族自治县,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民族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展现出风采。

 

越野车由平坦的公路向戈壁深处疾驶,戈壁滩上的野草大多已经变色,还有一些保持着绿色不愿凋零,和原野上瘠薄的土壤、恶劣的气候做着斗争。看似平坦的原野实际是高低不平,裸露的小石块几乎遍及整个戈壁滩。丛丛骆驼刺或干黄或灰绿,在石块缝里生出。四季不谢的黄花、虎尾草、合头草及红茎的麻黄等各色草棵,顽强地把大地的荒凉遮掩。远望,这一层灰绿直至阿尔金山脚。

 

如从空中俯瞰,柴达木盆地荒漠与河西走廊荒漠将狭长的阿克塞抱在怀里,南以当金山口为界,西有阿尔金山脉横贯,东连祁连山脉。阿尔金山延绵着连成一道天然的屏障,主峰5798米,雄伟的雪山顶在光照下格外清晰,近山是主要牧区。滩上几只壮硕的双峰骆驼在吃草,时有一只仰起头看过来,这是牧民饲养的骆驼。一只慢慢走过公路,皮毛紧绷住滚圆的身躯,趾高气扬间,洋溢着傲慢。

 

汽车走完20公里柏油路后进入砂石路面,一尊10余米高、下宽上窄的标志碑耸立路左,顶上立有圆盘状的自然保护区标志,由此进入安南坝野骆驼保护区。路右侧,一块棕红条石有潇洒的“守望”二字。

 

前行的戈壁滩,土色干灰,几十厘米高的灌丛遍及滩上。右侧一座孤立的裸山立在蓝天下,这是小红山,海拔2000多米,看起来没有一点绿意。河滩干涸,没有一丝的潮湿印迹。雨季水流冲刷过的地方平坦,正好当作道路行走。小红山,如堆起的花岗岩棕红石头,石山上许多地方好似风化成散乱的泥土,却依旧和山体粘连一起坚硬得挪不动丝毫。

 

下午2点多,越野车终于到达冬格列克,这个保护站虽建在空旷的路边,室内却是十分整洁。2011年保护区建立,这里便成为保护区中心站。面积大到12.3万公顷,林地4.6万公顷。我国一级濒危物种野骆驼在这里栖息着,看似荒寂的大漠,与之做伴的还有野驴、雪豹、盘羊、岩羊、鹅喉羚以及金雕、白尾海雕等120种脊椎动物,116种高等植物也艰难地在这里生存,珍贵的一级保护植物裸果木也在这里残留。这天然的避难所或许是它们的温馨家园。

 

越野车坚定地向无路的山里进发。这条行车路线司机不知巡逻过多次,车时而在平滩上疾驰,时而在河床里狂奔。我们紧紧抓住车上的把手,在颠簸时顺势起伏着。在接近人工饮水涝池和监测架时,突然看见一只公黄羊在土坡下站立,车辆离它更近时,黄羊才回头向山坡走去。涝池已经干涸,池心仅有的一捧水已肮脏不堪,池底潮湿的泥土裂开了土块,泥地上留有许多黄羊脚印和粪便,说明它们来此后又失望地离去。

 

在这极干旱区,年降雨量18.8~176毫米,蒸发量却大到1800~2500毫米。水在这里异常珍贵,夏季大水冲断了引水管,尚在抢修,几天后清水会流到这里。车继续在山间平地上压过旧有的车印奔驰,突然右侧灌木里3只黄羊惊起,向着大漠远去。

 

越野车向一个山口挺进。左侧山下十几只黄羊快速向方才涝池方向奔走,黄羊是速跑的选手,飞驰时速可达90公里,与藏羚羊可以并驾齐驱。当它以75公里时速匀速奔跑,竟能持续1个小时。但水源困扰着这些荒漠速跑精灵。山谷里,车顺着或宽或窄的沟壑河道前行,颠簸得跳跃着行走。植被稀落,山形或如匍匐的大象,或如野骆驼,或如鳄鱼、章鱼,奇形怪状。突然河道沙土上出现较大的脚印,是两只野骆驼从这里走过。车辆紧随脚印向前追寻,驼迹时断时续。山形变得高峻起来,近山棕色、褐黄,远山蒙上一层朦胧的幽蓝。绕过一个分叉处,野骆驼蹄印侧向另一条沟壑去了。在辽阔的戈壁滩上寻觅它们的踪迹何其难也。

 

车辆终于冲出了山口,过一片平滩后来到小红山下,前方即是保护区的一个林政稽查站。一个高高瞭望塔下白色的房屋,栅栏内的小院里两棵榆树尚小。两个年轻的大学生是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是哈萨克族人。太阳离地平线越来越近,返回阿克赛已是晚上9点,一天的奔波,行程已400公里。

 

敦煌西湖的乐土

 

敦煌,河西走廊至此走到了尽头,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东有三危山,南依祁连山,北望北塞山,再向西即是库姆塔格沙漠和罗布泊。史上的荒漠悲凉之地,古人一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定格了这里千年的荒凉僻寂。

 

 

敦煌西湖,与杭州西湖有天壤之别。这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广达66万公顷。虽然干旱,80种植物在这里萌发生根,像胡杨、梭梭、多枝柽柳、白刺、霸王、罗布麻以及芦苇、骆驼刺等组成植物大家庭;虽然贫瘠,但196种野生动物把这里作为它们的家园。保护区管理局与6个保护站肩负起保护的重任。

 

平坦的戈壁上,丛丛低矮的小灌木,枯枝与绿干交缠,固定起一个个小土包,一眼望不到边际。玉门关近在咫尺,树林点缀在方形灰白的土城间,在空旷的戈壁滩上显得那么低矮。

 

漫无边际的旷野,历史上就是野马的家园。野马,在漫长的进化中保留了最原始的祖先剽悍的基因,它们在准噶尔盆地和蒙古干旱荒漠草原生存了6000多年。但它们又是历经磨难的漂泊者。《史记》载,汉元狩三年,汉武帝得神马于渥洼水中,命为“天马”,遂作《太乙歌》颂之。敦煌及西域地域自古即有野马生息。野马是不幸的,1876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新疆欣喜地发现野马,打破野马已绝迹的断言。由此西方贵族蜂拥而至,纷纷捕捉中国野马,野马资源惨遭破坏。20世纪60年代后,中国普氏野马再无踪迹。野马又是万幸的,那些远离母土的野马一代代繁衍下来。

 

1986年,林业部启动“野马返乡”计划,“甘肃濒危动物保护繁育中心”建立,新疆吉木萨尔县“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诞生。先后有28匹普氏野马回归故乡,一个被掠夺、饲养的物种得以延续。2001年8月,27匹野马放归在新疆卡拉麦里保护区;2010年秋,7匹普氏野马首次放养在敦煌西湖;2012年9月,又放归野马21匹,从此西湖这野马故里又见到了野马的驰骋。

 

由玉门关保护站西行,大片的苇丛在秋风里摇曳,芦花片片尚待开放,北望即是雅丹地貌区。这里是低洼的湿地,茂密的芦苇下可见水泽。芦苇丛中,突然现出了一匹野马,棕色的身影,一条黑色脊线上扬起了鬃毛。它走走停停,在芦苇深处,低头吃草,这是一匹雄马。对人们较远的观察,已熟视无睹,有湿地的庇护,我们也为野马感到幸运。站在那道汉长城上,脚下碎石和土壤凝结成坚硬的墙体,长城并不高耸,仅是一道长堤似的土楞,前方连接一处土筑的烽火台。2000多年前,这里是挺立着的边墙,抵御着北方的罡风冷雪,保卫着长城内的家园。

 

野马喜食芨芨草、梭梭、芦苇、骆驼刺。冬季大雪封原时,它们会用蹄子刨开积雪,寻觅雪下枯草和苔藓。一条弯曲的土路进入芦苇和灌木混生的草洼,两只野马安闲地吃草,摄影师近前拍照的行为并未引起它们的反感。从一片甘草地走过,登上一处高坡,先前的保护点仍保留着残墙断壁,与新修的房屋形成鲜明对照。又有8匹马散开在不远的草地边看过来。

返回玉门关保护站,已是午后。这里也是一处国家湿地定位研究站,在这极干旱荒漠区,对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西湖保护区占敦煌总面积的1/5,对湿地、荒漠两大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及生境保护,当是守望者们的重任。保护区有80多峰野骆驼,种群保护更是重中之重。保护区的气候是恶劣的,年均气温9.9℃,年均不足40毫米的降水量也少得可怜。站长何东说,玉门关站保护区面积达13.3万公顷,其中林草1.6万公顷,防火是林区头等大事,林业有害生物、非法进入人员也是严格监测、控制的目标。

 

聪明的造物主将野骆驼进化成适应沙漠的“沙漠之舟”,为防漫天风沙,有长长的眼睫毛抵抗沙尘,缝隙状的鼻孔在沙尘袭来时能自由开闭,小巧耳朵内浓密的细毛能阻挡风沙。沙漠水源极少,野骆驼确能耐渴,几天不喝水仍然正常生存。沙漠中植物稀少,但沙生的棱棱草、狼毒、芦苇、骆驼刺等又都是它们充饥的食粮。

 

 

野骆驼比野马的命运并不好多少。野骆驼只剩不到1000只,仅在新疆、甘肃与蒙古国交界地带的荒漠戈壁游荡。中国种群不足650头,蒙古种群350头,种群数量下降趋势令人担忧。保护区野骆驼、野马已历经3代,已放归的野马、野骆驼在这里寻觅着祖先们遗留的信息,像祖先一样自由地奔走、吃草、繁殖。

 

救助野骆驼,需要那些有爱心的人。2008年的一天,一个护林员发现一头出生四五天的小骆驼,不知什么原因被母亲遗弃了。护林员把它带回救助中心,冲奶粉一瓶瓶喂它。小骆驼每天的食量惊人,需要一箱奶粉,而且食量越来越大,直到断奶。4年后,这只骆驼回归野外,但它还会时常见到护林员,还会喝护林员手拿的瓶中水。护林员摸摸它的头,它依偎着,不愿离去。

 

雅丹奶牛场也“捡”到过一头小骆驼,人工饲养3年后放归。2012年9月,在西湖放归野马的日子,也是野骆驼荣耀的时刻,央视直播了野骆驼回归大自然的场景,世界上首次放归野骆驼引起了世人的关注。4峰野骆驼“敦敦”“煌煌”“武武”“威威”一同踏上西湖大地,带着人们的关爱向广阔的天地迈出勇敢的脚步,开始了它们的新生活。

 

中国绿色时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