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科技博览 » 正文

贵州六盘山,或是恐龙西迁必经之地

发布日期:2023-10-27  来源:i自然  作者:刘博华 吴芳  浏览次数:281
核心提示:纵观目前已发现的六盘山—河西走廊一带白垩纪早期恐龙化石分布情况,学者们惊奇地发现,六盘山盆地普遍存在白垩纪早期恐龙足迹化石,但却没有发现恐龙的实体化石,而在河西走廊一带却有大量白垩纪早期的恐龙化石被发现。据此,学者们大胆猜测,六盘山盆地或许是恐龙向西迁移的一个必经之地,河西走廊一带的早白垩世恐龙化石很可能与六盘山盆地的恐龙足迹化石之间

纵观目前已发现的六盘山—河西走廊一带白垩纪早期恐龙化石分布情况,学者们惊奇地发现,六盘山盆地普遍存在白垩纪早期恐龙足迹化石,但却没有发现恐龙的实体化石,而在河西走廊一带却有大量白垩纪早期的恐龙化石被发现。

据此,学者们大胆猜测,六盘山盆地或许是恐龙向西迁移的一个必经之地,河西走廊一带的早白垩世恐龙化石很可能与六盘山盆地的恐龙足迹化石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个猜测合理吗?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进入侏罗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变得温暖湿润,裸子植物发展到了无比繁盛的地步。对于植食性恐龙来说,大片大片的森林如同天堂一般,地球历史上最大的陆地生物——蜥脚类恐龙在此时出现了。

到了侏罗纪晚期,地球的气候开始发生变化。受燕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及华北地区受到强烈的抬升,致使陆地生态环境发生巨变,环境开始恶化,鄂尔多斯盆地乃至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逐渐形成沙漠,盛极一时的燕辽生物群开始消亡。在食物和水源匮乏的双重压力下,活动在鄂尔多斯盆地及华北平原地区的恐龙开始迁移。它们一部分选择了当时气候条件温暖湿润的六盘山—河西走廊一带,不断向西迁移;另一部分则向气候环境较为温暖湿润的东北平原区迁移。

进入白垩纪早期,东北平原气候适宜,淡水湖泊星罗棋布,各种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的裸子植物高大茂盛,高等开花被子植物也开始出现,两栖类、鸟类、腹足类、双壳类等动物空前发展,与恐龙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生物群——热河生物群。

恐龙经六盘山盆地向西迁移的证据在六盘山脉腹地被发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观庄乡前庄村,发现了宁夏规模最大、最为集中、单个印记最大的化石点。该化石点宽10米至15米、长约100米,总面积900平方米左右,赋存在白垩系马东山组地层中。在这个化石点,恐龙足迹分布于岩层表面,大致可辨别至少3条恐龙行迹。足迹化石显示,后足近圆形,长70厘米至78厘米,宽70厘米,单步长110厘米至125厘米,复步长125厘米至135厘米,步幅角67.5度至69.8度;前足半圆形,长40厘米,宽45厘米,复步长115厘米。相关研究确定,该恐龙类型为草食性蜥脚类恐龙,生活在1.45亿年至1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

三叠纪至侏罗纪是六盘山盆地形成初始阶段,白垩纪早期后进入相对独立的演化阶段,形成了独立的六盘山盆地,并沉积了三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马东山组、乃家河组共5组岩石地层,恐龙化石赋存的马东山组形成于六盘山盆地湖盆发育的全盛时期。为了进一步了解恐龙当时生活的气候环境,地质学家对马东山组进行了孢粉分析,结果显示马东山组沉积时期的六盘山盆地植被以裸子植物为主、蕨类植物为辅,气候温暖,水草丰美。

既然六盘山盆地适宜居住,那路过的恐龙为何不停下来在此定居呢?要知道,蜥脚类恐龙的个头巨大,一顿足以吃掉一整片树林,正在长身体的亚成年恐龙,其生长高峰期更是每年体重增长可达2吨,而如今地球上最大的陆地动物非洲象极限时每年体重增长也只有200千克。被吃光的树枝重新长出树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假设在六盘山发现的3条恐龙足迹是“一家三口”留下的,那么“永远填不饱”的胃促使恐龙一家只能通过不断地迁移去寻找食物和水源。因此,专家们猜想,路过六盘山的恐龙可能向甘肃的定西—临夏一带迁移,而后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朝甘肃西部的公婆泉、俞井子盆地行进。这个大胆猜想的证实涉及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环境等多学科,其中关系错综复杂,但我们相信终有一天谜底会被揭开。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责任编辑:宋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