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古老非遗成乡村产业新亮点

发布日期:2023-11-26  来源:新华社  作者:汪海月 刘美子  浏览次数:212
核心提示:2023年7月11日,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村民在姜田除草。新华社发立冬已过,安徽省铜陵市大通镇的一个姜厂内,近万斤的铜陵白姜姜种整齐码放于一间土墙瓦顶的姜阁之中,在柴火的熏烤下去湿、保温、催芽,等到明年春天再取出播种。“姜阁储种、炉火催芽、搭棚遮阴、手工去皮、阳光晒制……铜陵白姜从种植到加工有29道工序。”铜陵白姜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金

2023年7月11日,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村民在姜田除草。新华社发

立冬已过,安徽省铜陵市大通镇的一个姜厂内,近万斤的铜陵白姜姜种整齐码放于一间土墙瓦顶的姜阁之中,在柴火的熏烤下去湿、保温、催芽,等到明年春天再取出播种。

“姜阁储种、炉火催芽、搭棚遮阴、手工去皮、阳光晒制……铜陵白姜从种植到加工有29道工序。”铜陵白姜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金如林说,铜陵白姜在当地有着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每到立冬前后,姜农都会将姜种送入姜阁,进行储存育种。

日前,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古老的非遗正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

在姜阁附近的厂房内,一个个陶缸依次排开,里面腌制着新鲜白姜。经过腌制加工后,各种脆嫩可口、口味不一的白姜食品,将送往全国各地的餐桌。

“现在是生产销售旺季,我们每月铜陵白姜产品产量近万斤。”金如林说,他在当地流转了百余亩土地,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当地300余农户从事铜陵白姜种植加工,每年销售额近800万元。

近年来,铜陵白姜产业持续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铜陵白姜种植面积超5800亩,鲜姜总产值达1.8亿元,从业农户2600余户,拥有加工销售企业35家,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随着人们的日益重视和持续创新,古老非遗在保护中传承发展,成为乡村产业的新亮点。

淮河岸边的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沿路一排排去皮的杞柳枝在阳光下发出浅黄的光泽。经过当地人的巧手编织,这些柔软易弯的杞柳枝摇身一变为形状各异的果篮、簸箩、装饰品等。

阜南县有“中国柳编之乡”之称,当地杞柳种植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亦超500年。以阜南县黄岗镇为中心,这里的老百姓很早就有以杞柳编筐、打篓维持生活的传统。

“小时候,我们这里的人就靠这些簸箩、笆斗拿到集市上卖,养家糊口。”61岁的黄岗柳编省级非遗传承人孙传贵没有想到,如今,小小柳编成了远销海外的“香饽饽”。

2023年11月10日,参观者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了解黄岗柳编展品。新华社发(施亚磊 摄)

临近年末,安徽省阜南县某柳木工艺品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赶制来自海外的订单。“现在我们每年能接到几百万美元的订单,年产值超1亿元,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多国。”孙传贵说,因为环保美观,这样的柳编产品在海外很受欢迎。

目前,公司辐射带动阜南县4个乡镇、近4000户农户从事柳编产业,不少农户一年能增收近10万元。

数据显示,目前阜南县杞柳种植2.9万亩,从事柳木加工行业14.6万人,2022年柳木加工行业产值达78亿元,柳木文化产品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传统非遗要想更好地传承发展,首先要通过创造经济价值激发内生动力,其次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只有让古老非遗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才能真正走入千家万户。”孙传贵说。(记者汪海月 刘美子)

责任编辑:位中阁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