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找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重点

发布日期:2024-04-03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杨颖  浏览次数:97
核心提示: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全国两会上的深入阐释,再到湖南考察再次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四川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四川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理应在发展新

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全国两会上的深入阐释,再到湖南考察再次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四川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四川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理应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当前,四川经济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仍然面临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立足基本省情,发挥好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的综合优势,找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重点,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构筑新质生产力发展引擎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四川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牵引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强化基础研究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和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重点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技术,建设一批国家大科学装置、科学数据中心、科教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等创新平台。

二是培育建强各类创新主体。四川拥有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有普通高校137所、科研院所369家,在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有独特优势。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集聚优势,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型研发实体,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用好市场机制、项目机制,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技术攻关,切实增强科研项目的针对性、前瞻性、实用性。

三是促进科技成果更好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有机结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书架”到“货架”。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混改,解决“不愿转”“不敢转”的问题。着力完善技术成果交易服务体系,解决“不能转”的问题。加强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布局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持续推进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1+4+N”体系建设。

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载体,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生产力变革的重要载体,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现形式。四川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扣国家所需、立足四川所能,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

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应坚持先立后破,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深入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夯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等六大优势产业的根基。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以数字赋能、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化转型驱动新旧动能更替转换,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性和集聚性特征,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顶层设计。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重点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突出抓好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第六代移动通信、商业航天、先进核能、智能网联汽车、新型显示等具有一定先发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速孵化未来产业。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以企业为主体、场景为牵引,建设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体制机制活的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产业培育链。锚定前沿技术、找准新赛道,努力在先进核能、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学、新材料等方面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鼓励产业跨界融合,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设立产业集群发展基金,为重点产业、技术和项目提供支持。

以区域共兴为内生要求,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

四川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协调发展这一内生特点,立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基本省情,统筹区域共兴与城乡融合、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在协调发展中不断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

加快推进区域共兴。根据四川各地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分析区域资源、技术和市场优势,制定更为明确的发展规划,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加快推动“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建设。支持成都建设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快发展,加快提升成都都市圈发展能级;做强次级增长极,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促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共兴。

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有序流动,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以绿色转型为根本方向,擦亮新质生产力发展底色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四川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挥“绿电”大省优势,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降低发展“含碳量”,增加发展“含绿量”。

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立足清洁能源资源优势,强化水电主力军作用,培育风光发电新增长点,推进水风光氢多能互补一体化发展,规模化开发和综合利用天然气,建设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突破关键共性和前沿引领技术,提升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科技水平。深入实施“电动四川”行动,拓展“四川造”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加快“无废城市”建设。

以改革开放为重要抓手,疏通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

生产力发展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无止境。四川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持续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构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一是推进更深层次改革。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切实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坚持深化改革的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问题导向,让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协同发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二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历史经验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四川作为西部内陆省份,要坚定不移走对外开放合作之路,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建设,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努力在全球范围配置先进生产要素。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更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是加强新型人才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优先位置,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切实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队伍。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人才创新潜能,让各类人才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集聚。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四川日报

责任编辑:柯露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