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人文历史 » 正文

名胜 | 安徽·六尺巷

发布日期:2023-04-0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钱国宏  浏览次数:580
核心提示:安徽桐城,是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发源地,更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大谋士范增、“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甘肃布政使汪志伊等历史名人的故乡。不过,许多人对桐城最初的了解还是来自大名鼎鼎的六尺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来到六尺巷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大的石牌坊。石牌坊右边是一个小院落,门庭为徽派建筑,灰砖、青瓦、白墙,透着徽派建筑的美学

安徽桐城,是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发源地,更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大谋士范增、“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甘肃布政使汪志伊等历史名人的故乡。不过,许多人对桐城最初的了解还是来自大名鼎鼎的六尺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来到六尺巷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大的石牌坊。石牌坊右边是一个小院落,门庭为徽派建筑,灰砖、青瓦、白墙,透着徽派建筑的美学特色。门楼上写着一副对联:“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横批是“文都桐城”。门口的左边是一个高大的石牌坊,牌坊后面一眼望去,是一个不是很长的小巷子,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六尺巷是一条百米长、两米宽的小巷,巷子两侧为光滑的灰墙,墙顶覆以灰瓦,灰瓦下衬一节白墙,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巷子的地面铺着细长的鹅卵石,巷口右面立着一通文物保护碑,正面镌刻着三个大字:六尺巷。巷子不是很幽深,一眼可以瞧见尽头的景物。巷子墙顶爬满了爬山虎之类的植物,两侧院墙内的树木高大林立,树干高高地伸展出来,在小巷的上空形成了完美的遮阳伞。

慢慢走进小巷,踏在光滑而斑驳的鹅卵石上,抚摸着灰砖砌成的院墙,会有一种在时空隧道中徜徉的感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朝康熙时期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城做官时,老家桐城的亲人起墙脚做屋时,与邻居吴姓人家因界墙的地皮而发生争执。家人便去信给张英,请这位京官为家里人“撑腰”。但是张英给家人的回信只有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封信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劝嘱家人要放宽胸襟,主动退让。家人顿悟,立马主动让出三尺界墙。张家之举让邻居深受感动,于是,邻家也主动退让三尺界墙,于是两家之间便出现了一条带着乡里温度的六尺巷。

此后,“六尺巷”的故事便在桐城乃至全国流传开来,成为坊间美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小巷虽然仅有百米之长,但这条巷子有着深刻的内涵——空空荡荡的巷子写满了“胸襟”“格局”四个字。一个懂得“礼让”“包容”,讲究“胸襟”“格局”的人,脚下的路会越走越宽。小到一个人和一个家,中到一个团体和一个部落,大到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莫不过如此。

虽然当年“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都不在了,但是“六尺巷”的精髓却传承下来,浸染、感化着一代又一代桐城人和来此参观的游人。

责任编辑:齐蒙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