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理论与探索 » 正文

引领示范高质量科普 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发布日期:2023-07-28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胡珉琦  浏览次数:262
核心提示: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强调,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7月23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研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扎实推进科普工作。3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线上线下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

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强调,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7月23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研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扎实推进科普工作。3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线上线下参加了会议。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常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科学与中国”活动的高度肯定,为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事业指明了方向。

作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20位院士专家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玉良在看到这封回信时,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把国家科普工作和科学教育工作提高到新的高度而共同努力。”

把“科学与中国”打造为科普事业的标杆

2002年12月,在周光召、路甬祥、韩启德、赵忠贤、许智宏、沈保根等院士专家的倡导下,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启动了“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

20余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沈保根见证了这项活动从诞生到壮大的过程。他回忆说,21世纪初,由于一些伪科学言论传播于社会,扰乱了社会风气,党中央希望院士群体积极发挥作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因此,中国科学院从更好发挥院士群体服务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有组织地开始推进院士参加科普活动。

时至今日,“科学与中国”千余位院士专家的足迹遍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深入大中小学、工矿企业、部队军营、党政机关、边远乡村等,开展了2000余场次科普活动,已成为我国具有标志性和影响力的品牌科普活动。

通过科普活动,院士专家们一方面帮助公众理解创新驱动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背后的科技内涵;另一方面引导青少年参与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科学公开课等活动,有力支持了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此外,围绕粮食安全、防震减灾、非典和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碳中和等热点问题,及时回应公众,服务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接下来,按照党中央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我们要充分发挥院士群体在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中的引领表率作用,努力推动‘科学与中国’品牌活动的后续发展。”沈保根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谈道,目前,全社会关于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正是向整个科技界和社会公众再次强调了它的重要价值,科普工作是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性工作。李静海表示,科普有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对象以及不同的渠道,应充分重视国家科普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各个机构、部门的工作,共同为推动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提高作出努力。

播下科学的种子,让科技创新队伍后继有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特别提到了院士专家要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义汉指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在网络时代,伪科学信息的传播尤其会对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他表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必须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从小树立对科学的信任,这是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

“青少年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对象。如果我们无法吸引他们关注科学、喜欢科学,那么他们长大之后又有多少人愿意选择科学研究这个职业?”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看来,青少年科普关乎科技创新是否后继有人,因此需要通过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吸引中小学生从小热爱科学,长大后加入到科研工作的行列中。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非常关心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特别是如何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他坦言:“每一次与学生们的交流都让我强烈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而这种渴望正是对科学家做科普最好的鼓励。”

今年6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来到广西钦州二中,为2000多名学生作了一场关于机器人的科普报告。那是一个炎热的周末,不少学生刚参加完高考,但他们的精神状态远超杨卫的预期。“同学们的提问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甚至超过了部分大学生。”他深刻感受到,给青少年种下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种子是多么重要。

“同时,我们也应该有序推进科普工作进入偏远的、相对落后的地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指出,“目前,不同地区的科普资源分配并不平均,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接受科普的机会较少。我们要把他们的科学热情也激发出来,这是科普工作必须补齐的短板。”

此外,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建议,要把科普工作与中小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前不久,他应邀成为初中地理课程的科学顾问,就在思考如何让中学生尽早接触、了解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实际科学问题,理解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希望院士专家更积极地为基础教育课堂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也提到,就在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如何发挥院士群体在教材编写、指导科学实践活动、担当科学家导师等方面的作用,是值得中国科学院系统思考和推进的问题。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让科技自立自强有根基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国家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如果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科技自立自强就没有根基。

作为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到的“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感受尤为强烈。生命科学与医学面对的是老百姓生命健康问题,而保障人民健康不仅有着重要的国家战略地位,同时也孕育着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产业。“这是一个社会关注度极高的领域,同时也是伪科学容易滋生泛滥的地方,需要高质量的科普。”裴钢坦言,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实现健康素养的升级,是生命科学界和医学界广大同仁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目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全球经济社会变革、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发展已经渗透到了千行百业。‘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进入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因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希望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科普工作,向公众普及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全民关于信息技术领域的科学素质,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曦谈道,今年4月下旬,“科学与中国”活动走进大湾区,院士专家巡讲团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澳门等地围绕宇宙探索、“双碳”战略、纳米技术等不同主题作了精彩的科普报告,杨卫、薛其坤两位院士还围绕“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主题展开了对话,效果非常好。他希望院士专家巡讲活动能有更多机会走进广东,为公众科学素质提高提供更多支持。

在朱永官看来,推进全民科普、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科普图书。“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可以组织院士每年推荐评选一批国内外优秀的科普著作,促进这些科普作品的传播,鼓励公众阅读科学、理解科学、热爱科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文晖提到,除了科普书籍的推广,还要重视打造一批优质的科普期刊,繁荣科普创作,增强科学传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不断拓宽新思路,让科普期刊在传播科学的道路上得到更好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强调,院士专家要面向不同的受众群体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除了青少年和普通公众外,还要做好面向政府管理者、公务员的科普工作。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对于提升科学决策能力至关重要。

而对王怀民来说,科普进军营是他从事科普工作的重点任务。王怀民任职于国防科技大学,他介绍说,该校的高科技知识培训班已经持续开办了25年,这是提高军队科学素养的一项基础性教育安排。王怀民表示,将加快推进院士专家进军营开展科普工作,策划落实一系列有社会影响力的科普活动。

一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今年4月中旬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中国科学院院士郭雷非常关注科普法的修订工作,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表示,将和院士专家代表委员一起,为推动完善科普法律制度、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贡献。

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

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不仅仅是院士群体的责任义务,只有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参与科普事业,才能推动国家整体科普实力的提升。

“科普是广大科学家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举例说,在近期举行的第二十次中国暨国际生物物理大会上,科学家不仅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也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传播生物物理与人类健康的前沿知识和理念。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说,做好科普工作,院士应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不仅要身体力行,更要做好组织工作。上海有一个院士组建的科学家科普志愿者团队,一批青年科学家加入其中,如今已有近300人的规模。他们几乎每周都举行活动,科普积极性与日俱增。让丁奎岭感到未来可期的,是这些年轻人的想象力和策划能力。“为提升科普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我们尝试过电影、电视、短视频、漫画等多种不同的科普形式。”

杨卫也表示,科学家的科普形式不能局限于讲座、报告、课堂,要学会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在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发出更多科学的声音,聚焦社会热点,帮助大家理性看待科学争议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之钧则指出,要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关心科普、增强科普意识,就要在现有的科研和人才评价体系中体现科普贡献值。他建议,在未来的职称评定、晋升考核过程中,更加重视科研人员科普成果的产出,让科普价值得到应有的认可。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秋良谈道,“在很多情况下,要把一些‘高大上’的专业知识转变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并不容易,这对科学家的科普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此外,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建议,科普工作要加强顶层设计,特别是针对科学发展趋势和国家重大需求策划设计系统性的科普活动,由院士专家带头,通过科普赋能,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

会议最后,常进表示,今年“科学与中国”拟以“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开启新征程,中国科学院将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实施好该项行动。院士专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也将继续创新科普内容、丰富科普形式,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普。要在全社会营造更加浓郁的科学氛围和创新生态,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夯筑更加厚实的基础。(记者胡珉琦)

责任编辑:朱文悦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